
信任一词,我想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它的关系吗?我们对它的认识大多是基于从别人那听到、看到的。或许我们也曾经在生活中体验过,只是体验的不深罢了。我们何曾静静地一个人思考过它呢、为它惆怅呢?
记得之前,自己在一个社交圈里询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人对你说,我不信任你?你的行为态度将是如何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并不知道大家将会赋予它什么样的态度。或许有的人可能会潜意识到冒出“这是一个无聊的话题。”有的人会看了看后叹声到:奥!原来是这样啊!之后便不了了之。有的人则会认真看一看,思索一下:我将会怎么怎么做。有的人……
关于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深秋的一天,那天天空如同雨水洗过一般清新,远远望去像那蔚蓝色的大海一样。不时从远方飘过几朵白云,携手牵着铜铃般风声与你擦肩而过。你若是抬起头望着头顶上的天空,你会隐隐约约望到你的身影。自己一个人坐在学校的操场台阶上,呆呆望着这片天空,时而会将目光转移在脚下土地上。此刻,自己脑海中千百遍的翻滚着一个朋友对我说的那句话:“假如有一个人对你说,我不信任你?你的行为态度将是如何呢?”
在我为这句话没有想到一个令我满意的结果时,他和她一起从操场一角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走来。当他们走到我身边时,他静静地对着我说:“走,一起走走吧!”
于是,我们三人便围着操场散起步来。突然,他问起我:“关于之前那个问题,您想的结果怎么样了?”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惆怅地望着他,摇了摇头。他淡然地笑了笑说:“不妨听听我身边这个朋友的看法。”眼前,他旁边的这位身材矮小而略显得稚嫩的朋友,她的年龄仿佛也就9岁左右。我还是迟疑地回应道:“好啊!”
她告诉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一部分人来说,他们听到后,会略感不悦、生气甚至恼怒道:你不信我,我还不信你呢!之后便是采取冷漠、敌对或是断绝交流的态度。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不会生气而是会摆出信不信由你,毫不在乎的态度。较少的部分人来说,他们不会生气而又会为自己感到伤心,尽量的给别人解释道事情的原委。但是,我很少见到这样的人,他们会真诚看着对方的眼睛而深感惭愧地说道:对不起。一定是我哪点做得不够好才会这样的。亦或是您受了太多委屈了才会这样的。
是啊!不管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人天生就具有这样的倾向信任他人的思想。如果他此刻没有,极大可能说明,你之前的行为造成了他的不信任亦或是这个世界给他太多太多的创伤了。
当我听到她说的这番话后,这就如同一个晴天霹雳。我之前想过好久好久,只是我们没有想到她所说的第四层想法。那天我傻傻伫立在那望着她,惊讶地问我身边的朋友:“她到底多大!”没等我说完,她便怜悯而愤怒的眼神望着我说道:“当你惊讶我的年龄时,我更惊讶于你的惊讶。你到底携带这样的眼光还要多久!”说完之后,她便甩手而去。
自此之后,我再也没也见到过她。但是她却教会了我在未来的人生中该如何面对他人。其实,像那句话的这样事件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过它的。即使在亲子教育上也是经常出现的,只是我们未曾察觉。尤其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出现所谓的叛逆的现象。
“叛逆”的造成除了孩子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带来思想理念、意识行为等因素,另一个助力因素便是和父母的沟通。
当孩子因一个问题而引发的行为、想法出现时,父母的通常反应就是不理解、不信任、不接纳。若是我们有心的话,我们可以觉察下在这样关系状态下孩子的行为和内心想法。一次、二次、三次下孩子是有力气有信心和你抵抗的对立的。再进过多次之后,孩子就会觉察到自己所做的都是无用功、会感到无比心累。于是会出现孩子都会表面顺从父母的表现,但是真实都是各忙各的。其实,这就是孩子已经对父母丧失了信任。因为父母很少会出现“对不起。一定是我哪点做得不够好才会这样的。亦或是您受了太多委屈了才会这样的。”这样的看法。他们大多只是表现不悦、生气、敌对甚至恼怒,一味的发泄自己的情绪。浓浓的火药背后更多地看到两辈人陷于各自的挣扎中,却很少有真正的看见“对方”。
在我们群里就有一位家长和她女儿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家长发现女儿晚上是偷玩手机,一不小心给抓到了。家长看着像是之前家里丢失的那块手机,但是也没把握确认,女儿却对家长说:“这是在学校附近借的别人手机用的,你们不能给我收起来。”听到这句话后,家长更是心焦如焚,逼问到底是借用谁的手机。女儿坚持不说借用谁的。家长还说:“实在不行就报警,反正你把和警局那面有一定关系。”最后,经过一番周哲,终于证明了手机是之前家里丢失的那块。事后,和他们分别通了电话,家长说:“你不知道,她经常玩手机。这不这次还撒下了这多个谎言。”可是,当我和那个女孩通电话时,她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哽咽地说道:“他们总是不让我玩,他们从来都不相信我,这次还那说报警来吓唬我。”
如果那位家长,那刻说道:“对不起,女儿,妈妈真的不知道你会为了玩手机偷偷的埋在被窝里玩。一定是妈妈平时有时地方做的不够好,才会导致你这么做的?是不是因为我平时管你太严不让你玩手机,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呢?不管什么原因,你说出来。妈妈和你一起去面对。”
我想假如妈妈那样沟通时,会赢得孩子的信任感,更重要的是可能给孩子心灵上一个震撼,给孩子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作用,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任何一个家长这都是教育引导孩子一个绝好的时机。当一个孩子犯错时,家长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态度对待孩子将会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倘若家长上来就是一场严厉批评,孩子的确会在当时感到难过,但是过后,他就会心安理得。他已经得到了他心理预期的惩罚了,不必在愧疚了、若是,家长采用了与孩子心理预期之外。180度大转向的行为态度时,孩子多半内心会感到疑惑愧疚,后期会加强注意自己的行为来补偿自己的愧疚心理。更重要是有可能您的行为态度,给孩子内心树立了一个榜样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修养良好的形象。孩子心想:原来爸爸妈妈和别人真的不一样。我真是太幸运了,长大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儒雅睿智、通情达理。
这一切也与孩子和家长的(主体和客体)亲密关系有着息息相关的的联系。同时,更是对家长的一个极大的考验。
现在有句特别流行的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是孩子的样板和自然入心的教材,并且这样的言传身教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就是说如果原件做不到的,恐怕复印件也很难达到。就如同假如我们处理上面信任关系问题上,我们意识不到、思考不到第四层的思想行为时。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不会教给孩子第四层思想行为。因为这个原件本身就没有,复印件上何曾会出现呢?就如同前几天那个文章《有些事情,父母不教,孩子永远长不大》。其实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平时一定要去接触、了解、思考、学到到一些事情。只有自身具有了我们才会去教孩子,育孩子。而孩子学到的程度如何也会检验到我们家长这个原件是否合格。通过检验,家长进而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在进入新一轮的指导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您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不只是信任,不只是教育。它可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生活写照。
这个社会反思是多么的无力,可我们连无力都极难拥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