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宙斯给了她一个盒子,嘱咐她绝对不要打开这个盒子。但是,潘多拉却没有听从宙斯的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打开了盒子。结果所有的灾难、瘟疫与祸害都飞了出来,人类从此饱受灾难、瘟疫和祸害的折磨。
image.png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潘多拉那样有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甚至很多时候都有逆反心理。
难道不是吗?想想看,你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愈是得不到的东西,就愈想得到;愈是不好接触的东西,愈想接触;愈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愈想知道。
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你愈想隐瞒一些事或者信息不让他人知道,就愈会引来别人更大的兴趣与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了好奇与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地通过其他渠道来试图得到这些信息。在心理学上,这叫作“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伊甸园中的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夏娃为什么对禁果动心呢?蛇的诱『惑』只是一种外因,上帝那句“无论如何也不能动树上的果子”,才是对人类最大的诱『惑』。
孩子的分辨能力弱、自我控制力差,更容易受禁果效应的影响。有这样一项心理学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小孩子。实验者在茶盘中放着五只往下扣着的不透明的茶杯,孩子们对它们根本毫无兴趣。实验者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放了一枚糖果,重新扣上,临走时告诉小孩子:“杯子下放了东西,你们千万不要动!”然后佯装出去,在外面偷偷观察。结果,越是向孩子强调得厉害,孩子越是想打开看,有的孩子甚至仔细观察了一番,才慢慢再次放好。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禁果效应”的影响,千万别让孩子成为那个打开魔盒的潘多拉。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们,网络在他们心目中无比重要,而这恰恰是父母们的烦恼和痛苦。解决这个矛盾,“堵”绝对不是好办法,“导”才是成功之道。常看到一些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生怕孩子学会上网会陷进去。然而,在现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怎么可能让孩子不触网?学校不教,家里不学,好,上网吧里学去了!结果,受不良网吧的影响,网络在孩子的观念中除了游戏就是聊天,这下不陷进去才奇怪呢。网络是死的,人才是活的,责任还是在教育上。如果我们能尽早引导孩子学习上网浏览、搜索、申请邮箱、使用qq和泡泡,他们会知道网络其实也不过是为人们服务的一种工具,当那种神秘和好奇变得习以为常的时候,孩子们也就拥有了对于网络的定力。
越是孩子不了解的禁区,越不能强制,否则结果只能越闹越僵,以至于『逼』孩子走向极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性』观念一向是他们的神秘禁区。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很多专家日益认识到,关于『性』的知识不应该对青少年讳莫如深,这样反而使得他们对『性』充满好奇和神秘感,而不能正确地理解。成长是每一个人无法拒绝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必然要面对生理及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并且经历人生的情、爱、『性』等各种体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禁止”去对待孩子各种“异常”的表现,而在『性』教育方面,却疏于引导。
很多不健康的电影、书籍,学生本来并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但是学校禁止,反而使他们想一睹为快、看个究竟;母亲对孩子的早恋问题紧张得要命,时不时就要给孩子“打预防针”,结果男女生之间很平常的交往却涂上一层诱『惑』的『色』彩,反而容易造成一些孩子早恋。
越是“禁果”,越容易激起孩子采摘的欲望,禁令最后变成各种“禁果效应”的催化剂。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我们没必要对一些本应让孩子了解的事情却掖着捂着,与他们“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地闯禁区,想探个究竟。因而,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即使不提倡的东西,也不要明令禁止使其变成禁果,而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疏导和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