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 带娃学习建筑

作者: 鱼吖 | 来源:发表于2022-06-15 11:25 被阅读0次

    带儿子学习和了解建筑,是在他九岁左右。

    九岁,孩子的个体意识渐渐被唤醒了,他们开始把自己和周边环境分离开来。而这样的分离,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不安全。这时,他们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环境,比如:人类、动物、植物是怎样相处的?房子是怎样建成的?周边的地理环境如何等等……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儿子从小玩沙做得最多的就是垒房子、修高架。建筑是他一直比较感兴趣的。

    所以我们选择了建筑学习这个项目。带他一起了解人类建筑史,同时也希望在建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他其它学科的衍生学习帮助他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学会学习。嗯,也还有一些附带的小效果,譬如书写的练习。

    人类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与人类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人类掌握的技术和能力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有极大的关系。

    所以我们的学习从查资料开始,先到图书馆查找关于人类建筑发展的书籍,初步了解建筑的发展。

    接着专注于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不同建筑。

    人类最早出现“建筑”是什么时期,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

    比如同样是庇护所,为什么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原始人类选用的搭建材料和修建方法都不同?

    同样是黏土建筑,不同地域修建方式又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同一时期,西方的建筑材料选用的是石料,而东方选用的是木材?

    为什么明明已经有了烧制砖瓦的技术,人们还是大量修建黏土房?

    为什么西方还能看到很多古老的建筑的遗址,而中国已经难得见到真正有历史的古建筑?

    ……

    每周到图书馆去半天,带着问题去查资料,借阅相关书籍。回家后继续带着问题阅读,做笔记、讨论……

    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建筑形式制作模型。

    制作模型的过程,是促进手脑协调的过程,也是帮助儿子去直观理解书中文字的过程,当然,也是培养专注和打磨意志力的过程。

    人类早期的庇护所地域性很强,对环境、气候等依赖很大。

    欧洲因为平原少,森林多,大多采用稍粗的树杆加树枝制作树枝棚;

    盛产藤条,就地取材的“藤屋”;

    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中原地带的半穴;

    ……

    庇护所

    越到后期,人类的建筑愈渐复杂。模型自然的也复杂了起来。

    儿子在几番考虑后,选择了制作地坑院模型,这个模型前后制作了三版,历时一年。

    最早一版选用的是纯黏土,完成一大半了,发现细节处不易处理,而且因为制作周期较长,黏土时时出现干裂的情况,新土也总不能很好的和干土粘合。便停了下来,考虑选用新的材料。

    第一版之后,建筑学习告一段落。儿子开始专注于数学和英语的学习。

    模型利用每周的手工时间继续。

    第二版用薄木板加黏土,但到了后期仍有相似的情况出现。

    最后一版,在爸爸的建议下采用了制作航模的航空板。

    先根据资料中地坑院实物的尺寸缩小比例画了设计平面图(这里需要运用到数学、几何,以及绘图)

    这时儿子还没有学3D建模,便根据平面图脑子里的立体力,再加以计算,把地坑院的各个部分画到航空板上。用台锯一块一块锯出来,作好标记,再一块一块粘在一起。

    最后刷上泥浆,做成黏土效果。

    给门窗上色,安装到位。

    所有的门洞都有门窗,窗户都有突出的窗台;门是活动的,可以稍稍开关(模型太小,还没能做到完全开关)

    院中的水井也不能落下。

    安排“演员”们到位。

    迷你小人可以通过楼梯到达院内。

    环境绿化。

    山坡上一个人儿闲坐;

    河边的绿道有人在 散步;

    地坑院模型终于!完工!我们都建筑学习也终于按下了暂停键。

    之后,也许某天,儿子会再次开始更专业的建筑学习,谁知道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子 || 带娃学习建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qt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