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说,周末陪老同学逛了整整两天,吃喝包干,还得听那个同学不停地吹牛。末了那同学对Ta一点感激的意思也没有。Ta觉得很郁闷。
我说:那为什么要去接待他?
Ta说:同学嘛。去他的城市也照样这样接待我。
我说:你会去他的城市吗?
Ta斩钉截铁:不会。
很显然,下次那个同学来,Ta依然会接待他。尽管依然会郁闷。
就觉得接待那个同学是Ta的义务。
二,
Ta让我想起《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别被书名误导了。它并不是教人变得讨厌,只是让人不必刻意迎合。走自己的路,爱谁谁。
整本书以一位老哲人和一位迷失的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写成。
老哲人代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认为“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年轻人觉得这是谬论,认为世界一片混乱,像他一样烦恼和痛苦的人随处可见,幸福一点也不容易得到。
于是他们用五个晚上(五章),讨论了五个问题。
三,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老哲人认为一切烦恼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一个人之所以活得窝囊,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勇气。而改变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1,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2,
老哲人认为所谓“内部的烦恼”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之中产生的,比如自卑。老哲人举例说,他身高只有155CM,其实身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他怎样看待自己的身高,也就是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所以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那些过于自卑的人把人生当成一场比赛,总想胜过别人。当他们感到无法胜出时,就会要么表现得自负,夸大自己的优越感,比如炫富。要么夸耀自己的不幸,比如“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我的痛苦你根本无法体会”。用自己的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好像因为不幸,人们就必须给予TA某种特权,然后为了获得这种特权,宁可永远沉浸在不幸里(想想鲁迅笔下那位祥林嫂)。
其实自卑感人人皆有,不过健康的自卑感不是跟别人去比较,而是同自己比较: 同昨天的自己比,有没有进步;同理想的自己比,看差距在哪里。
3,
既然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而人作为社会的产物,根本无法避免人际关系(除非出家为僧),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哲人认为所有人际关系都存在于三个方面:工作,交友和爱(包括亲情和爱情两种)。
拿工作来说,我们之所以喜欢或讨厌一份工作,说到底都是喜欢或讨厌那些因工作而不得不打交道的人。
当一段关系出现问题时,就要想办法去解决,不论多难都不该逃避。因为逃避的唯一结果是滚雪球般让那个问题越变越大。必须勇敢面对。该修复就修复,该终止便终。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我觉得这是本书最有意思的一章,非常酣畅淋漓。老哲人提出了关键的“分离课题”的主张,说白了就是,别人的事关我何事;我的事关别人何事。
他认为人不应该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能按照别人的意旨去生活。那样活出来的只是别人的生活。进而提出一句非常尖锐的观点: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想想中国的“老好人”观,谁没当过老好人?谁不懂得老好人的苦?比如我那位朋友,仅仅想让同学觉得Ta够意思,而牺牲两天的时间,出钱出力,最后弄得自己这么不开心。说到底就是怕被人讨厌,不敢做自己。事实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自由(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也大可不必在意。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一个人若要有“被讨厌的勇气”,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自信)。这便是自我认知的问题。你得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然后才可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带给你最大的回报。这种回报不只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是精神上的收获。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这一章是对前面那些理论的总结,有点鸡汤的味道。
四,
这本书出自日本,日本在人际关系、大家族理念等方面跟中国很相似,读来有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不过心理学终归是主观的东西,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不能教条化,还是要批判地吸收,所谓因时因地制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