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堂上,我和学生讨论的主题是“学习中的苦与乐”。
我们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在你学习的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或者困难呢?”
孩子的答案主要分成两类:
一类是“学习”本身的问题:如:1.思维拓展题不会;2.一分钟做不完口算题卡;3.字写得不好看;4.作文下不出来;5.奥数题不会(很难的数学题不会做);6.作文需要凑字;7.很长的单词背不下来;8.生字听写了很多遍还是不会……
一类是“学习”之外的问题:如:1.做题不会,被妈妈揍;2.不会做题,担心被嘲笑;3.作业明明写了5分钟,妈妈说我写了半个小时啦!4.写作业不会,或者写的慢,被爸爸妈妈批评;5.数学题已经用了自己最快的速度,但是,爸爸妈妈还是说我写的慢;6.怕考试成绩不好被骂;7.生字不会写,担心被罚上百遍;8.遇到不会的题时,妈妈开始挺有耐心的,讲着讲着就失去了耐心……
听了孩子们的答案,我有些心疼、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了一些怀疑,“学习”本身的问题,与“学习”之外的问题,哪个对于孩子而言挑战影响更大、解决更难呢?
对于前者,孩子心里可能产生了一些伤心、难过、着急、担心、无助、紧张、失落、沮丧,甚至是自责;而后者,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前者,孩子有机会尝试各种办法去解决,他可以尝试着问老师、问家长;而后者,无疑堵上了孩子可能向你求助的通道;
对于前者,孩子有机会通过探索、引导、思考,得到进步与成长;而后者,则有可能为进步与成长加了一个紧箍咒,贴上一个“标签”……
无形之中,家长的情绪与行为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让孩子的注意力不仅放在学习上,还要匀一部分放在照顾家长的感受上……
不经意间,孩子在学习上,将会承受双重的负担与压力,孩子需要抗衡的不仅仅是学习本身的困难,还包括那份因为担心、害怕家长生气、发脾气,而产生的小心翼翼、拘谨忐忑……
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孩子没有办法将注意力集中地放在解决“学习”问题本身,当没有办法注意力集中地解决问题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并不美好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将会为“学习”加负分,将会给孩子带来关于学习的“负定义”,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排斥、抗拒……
而如果,学生将注意力就是放在“学习”本身,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他有机会寻求帮助;他有机会通过多种方式尝试着解决问题;他有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他有机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他能够有机会体验到信任、理解与支持;他有机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
那么,此时,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
1.默默地陪伴。不随意打断孩子的思路,将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孩子。告诉孩子,妈妈一直都在,当你需要困难时,可以寻求妈妈的帮助;
2.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请孩子描述问题(例如,字写得不好看、这道题没有读懂、这个公式没有记住),家长回应感受,而不是对行为的批判,甚至是指责,然后,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3.家长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当孩子一遍遍反复练习依旧不会,让你生气、烦躁时,诚实地告诉孩子,现在,妈妈有些着急、烦躁啦!妈妈想暂停一下,等妈妈感觉好起来时,我们再一起探讨;
5.家长可以多储备好的学习方法,当孩子需要时,帮孩子解决问题,例如,在儿子背古诗、诗歌遇到困难时,我会尝试着引导他使用思维导图记忆……
6.当孩子情绪波动大时,先照顾感受,再解决问题……
感受隐藏在行为背后,它有时在幕后操纵着一件事的成败,“学习”看似一种行为,但是,“学习”行为受到学生感受的控制,当感觉好的时候,“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可能会轻而易举的解决;但是,相反,当感觉糟糕的时候,“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可能会衍生出无数个困难,干扰整个学习过程……
作为家长,让我们努力地为孩子排除那些“隐形”的障碍,当孩子仅仅与“学习”狭路相逢时,我相信,孩子有能力获得进步与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