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晋风华》,让自己的精神做了一次远行。当读到《浊世清流》时,对风流一词有 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门阀制度时代里的贵族,拥有真正的贵族精神。其具体的体现就是具有高度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大多数的人都是以国士自居的。“良马何用?”简单的一句话,演绎的就是卞gun(字库里找不到这个字,只好用拼音了)的以生命为代价的爱国精神。“如果国家都灭亡了,即便是给我一匹良马,我逃出去又有什么用呢?”孔坦“大丈夫将终”时,所交代的不是家长里短,所留恋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安国守家”之术。这是何等的情怀呢?爱国不是空喊口号的,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中的。一个不爱国的人又怎谈得上高贵呢!
他们的风流之品还体现在为人处世的宽容,大到可以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我们常常说,爱也意味着放手。否则就如同抓一把沙子,越抓得紧,沙子就流失的越快。支道林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特别爱鹤,正好有人“遗其双鹤”,可是渐渐的,鹤想飞走了。看到鹤的可怜哀戚的神态,支道林就把它放走了。“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其实这不仅仅是在房费一双鹤,也是在放飞自己的凌云之志。
人活在世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活法。但是不管选择哪种活法,都要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 人哉?”怎么可能为了保全自己而伤害他人呢?这种活法本身透露出的就是一种高贵。
一个高贵的人不仅有一颗高贵的爱国之心,一个高贵的为了他人的灵魂,还要有高雅的趣味。读到他们的故事时,自己的眼前仿佛站立着一个个儒雅、奇趣而又洒脱的文人形象。这其中当属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了。雪夜访戴的故事充分证明了他的高雅与奇趣,但是他与桓子野不交一言而为知己的故事了。桓子野特别善于吹笛子。有一天王徽之奉命去京城,在路上恰逢桓子野经过。王徽之就让人传话说:“久闻你善于吹笛子,能不能为我吹奏一首?”一向高傲的桓子野立马下车,坐在江边为王徽之吹奏了三支曲子。吹完上车就走了。双方没有客套,没有寒暄,甚至连一句表示感谢的话都没有,真可谓是神交了。这恰恰是他们互为知音的表现,是率性自我的表现。
在魏晋时期,有很多这样的风流雅士。他们不媚俗,不从众,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和高洁的品性,以一种“宁作我”的姿态过着属于自己的风流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