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教授后,再读这本书,感受不一样,此次的读后感,套用了教授自己的观点
“没有'两个均衡',双赢就是个空口号”
我从事谈判教学多年,一直对市场上的相关的课程和书籍不甚满意。不是因为我自己没有从中获益,其实我真的是获益良多。但是,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和挑战权威的人,并很早就接受研究方法论训练的人。我对于市场上的谈判课程和书籍的批评就是,第一,是以讲故事为主,但这些有趣的谈判故事有没有普遍的适用性呢,肯定没有,这些案例应该教给学生,这些案例之所以成功的前提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这些故事里的知识点成立的前提是什么,作为讲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否则无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第二,市面上常见的相关书籍,整个谈判逻辑框架,缺乏系统性,中国的学生大多理工背景,逻辑思维能力是很强的,但目前市场上没有这样的系统谈判的思考框架。我接触谈判教学的时候就想,我自己是学经济学出身的,谈判就是关于如何达成交易的,而经济学研究的不就是交易吗?我这样的背景应该比别的谈判老师要对谈判有更多的洞见啊,所以我就回头好好再去翻看经济学的书籍,看看能不能将研究交易的经济学和研究达成交易的谈判联合起来。结果非常有趣,经济学里关于交易的部分最直接的就是Edgeworth Box以及所得出的“交易曲线”或“契约曲线”。有趣的是,交易点是一条曲线,而不是具体的点。据说,Edgeworth对自己无法找到具体的点非常沮丧,而在其它经济学的书籍里,说的都是,具体如何找到确定的交易点,是谈判的问题。这就把问题给抛回来了!教授谈判不教给学生在哪一个点达成交易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啊!
“正常人都是有限理性的-行为经济学”
直到我接触到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我才找到了答案。其实,契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所谓“双赢”点,因为在任意一点上双方都可以得到交易的“剩余”。而交易总比不交易好。这也就是纳什定理所说的道理,起码有一个双赢解。但纳什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美丽心灵》电影里有一个桥段,当纳什的同事告诉他因为“纳什定理”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他并没有大家期望的激动和幸福,而是回了一句:“我的讨价还价模型其实更有趣”。普通人看电影是不会了解这个背景的,但纳什的讨价还价模型就是想解决具体的均衡点在哪里的问题。但是,纳什的这个努力并未成功。
行为经济的赢家诅咒揭示了虽然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有赢家的诅咒。这就给找到具体的协议点提供了思路,在契约曲线上当某一个点不存在赢家诅咒的时候,这个点就应该是协议点。所以,只喊双赢口号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要让双方的赢家诅咒为零!这个就不是新古典经济研究的能力了,因为新古典经济假定了谈判者的理性,而没有考虑心理。而行为经济学将心理现象作为内生的要素来研究, 这样, 经济学就可以分析和解释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有了找到协议点在哪里的思路和办法了。所以,我提出谈判必须以“两个均衡”为目标,一个是经济均衡,就是契约曲线,一个是心理均衡,就是“赢家诅咒”为零。
“世界是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不同”
除了人的“有限理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与风险不同,这是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在100年前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不确定性与风险不同,风险是预知的可能事件,可以用概率处理,不确定性不仅不知道最后可能会发生什么,更不可能知道概率。我们的世界确实是不确定性,风险只是我们处理不确定性的一个办法,但不代表我们解决了不确定性。奈特甚至认为,企业的利润就来源于不确定性。
Tim和我讨论奈特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奈特不确定性的思想确实伟大,但问题是奈特的不确定性无法量化和处理。这就是经济学家都尊重奈特不确定性,但却无法接纳奈特不确定性的原因。
后来我接触到行为经济学家如卡尼曼的理论,关于有限理性的人如何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决策,研究方法是基于大量的实验,而不是数学模型。
这一点正好与我的谈判教学吻合,我的教学过程里,就有大量的角色扮演和案例演练,因为是具体的学员,面对的都是未来的不确定性问题,事实上就是有限理性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实验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