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读后感
时间:2017.3.23~2017.3.25,共计5小时44分钟
第一次阅读
1966年5月~1976年10月,中国,文化大革命,史称“十年浩劫”。此十年间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变态地兴奋,社会情绪如猛兽一般,迫害知识分子、毁坏文物、工厂停工、学生罢课,以学生和工农群众为主力的人们在批斗和打砸抢中收获“泄愤式”的快感,使社会经济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
文革当中违背常理的事件层出不穷:学生批斗恩师、子女告发父母、穷尽一切想象对人折磨侮辱、视人命如草芥。多少知识分子,在解放初期怀着自己的理想和对新中国的憧憬,放弃海外优渥的环境回国报效祖国,可这十年,他们没有得到理想中的一切,精神和肉体上痛不欲生,多少人殒命于此,活下来的人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说法”,留下了终生的身体和情感创伤。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段历史并不为广大年轻人所了解。而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除了扼腕叹息似乎也无力去做些什么,渐渐,这段历史便被淹没在时代的进程中。如果说国家用一代人为这段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么我们就不能够仅仅将对它的认知和反思停留在情绪上。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为这场运动推波助澜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底层群众吗?为什么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当中也不乏灭绝人伦的事件发生呢?
1895年,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出版问世,该书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了个人行为在群体中的变化——个人,即使是理智、个性鲜明的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他的个性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群体的性格和思想,同时,行为呈现出情绪化、极端化和低智商化的特点。似乎从这个层面,文化大革命中的众生相得以解释。
尽管季羡林老先生在书中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希望也是绝后的。但此类事件古已有之,后将不绝,唯一不同的只是换了一身行头登场,比如以下这些事件,恐怕你我都有所耳闻。它们与文化大革命在规模、形式、性质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个体在群体中丧失智商,最终扮演了群体的刽子手或提线木偶。
- 法轮功分子在天安门广场自焚,其中不乏高端知识分子
- 网民声讨药家鑫,力主一定要以命偿命,使得高院迫于舆论压力将可以判死缓的药家鑫判了死刑,后来又经媒体曝光,发现药案的原告律师操纵民意
- 打砸日本车
- 日本核泄露事件后民众疯抢食盐,导致某地盐价哄抬
当然,还有一些网络娱乐事件,如帝吧出征facebook。
并非抨击一切群体事件,我们在评判一件事的时候也并非以事件本身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但对于某种特点的行为,需要对其后果的特性产生警觉。作为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群体中,融入集体的同时要保持一份清醒。
萨特有言:“他人即地狱。”我们万不可成为他人的地狱,也要警惕走进他人的地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