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纲领,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擦亮的意思。后面的明德,指的是人天生的德性来就是光明、明亮的,我们只需要不断把它擦亮。
第二条纲领,亲民。这里的亲,也当动词用,亲就是新,亲民就是新民,就是我擦亮自己的德了,这还不够,还要帮助别人擦亮,让他也焕然一新。
第三条纲领,止于至善。这说的是一种修炼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就是回到本来的状态为止。
这一讲,我们只讲三纲里的第一条:明明德。
明明德,就是不断擦亮自己的德性,我喜欢用一个禅宗的故事来解释。
禅宗五世祖弘忍要考察弟子们的心性见地,看看把衣钵传给谁,就让大家每人做一首偈子(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佛教题材的诗歌)。首席弟子神秀写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位地位很低的弟子,就是传说中的扫地僧,叫慧能,是个文盲,不识字,更不会写,但悟性极高。他口述一偈,请别的师兄弟帮他写了贴上去,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师父把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就成为了禅宗的六世祖。
慧能的境界,我只能勉强去想象,不可能达到。因为他是出世人的智慧,而我们是入世之人、俗世之人。别说尘埃,藏污纳垢的地方都多了去了。所以,光是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够我们去追求的了,我认为它也能作为“明明德”的最佳解释。
怎么明明德呢,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追求的不是超凡,而是不犯错,把错误的地方擦干净,不留尘埃。
记住啊,这是我们践行儒家思想时的一个重要心法,不是增添,而是减少,不是增添优良品德,而是减少错误和丑恶。一点错误和丑恶都没有,自然就是明明德了。
所以,价值观指的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我们不要做什么。比如,有的公司的价值观是开拓、创新,那做到什么程度是开拓、创新呢?这样的价值观,似乎立意离远,但实际上找不到落地的标准。
因此,明明德,首先不是要你去做好事,而是强调要擦干净,不要做坏事。或者说,你不小心做了坏事,也要及时改正错误。
根据明明德这条纲领,我在思考对于为人处世核心价值观就定了九个字: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
不骗人,就是勤拂拭,保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真话。你说这到底是个低要求,还是高要求?说起来像是个道德底线,人怎么能说假话呢,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有哪一天没说过句假话呢?
记住,当我们对自己说的每一个字都较真的时候,一个新世界就打开了,从把对自己的要求降到最低最低,低到不能再低开始,就从这里入门,以后就每一天都是进步了。我经常讲,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所以,你先退到最低标准,退到无法再退,从此每天进步,一步都不退。
很多人觉得,我对自己的要求可比你这个标准高。但要求是真的,行动却是假的,都是自欺欺人,大部分人在行动的时候都不当真。
为了帮助你理解,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应该做到什么?你可能会说,让顾客感动,超出顾客的预期,对不对?
我说不对,你改一下习惯,不要那么高要求,来一个最低的要求。比如,我们对客户的服务标准是不让顾客有怨气,或者说,不要让顾客恨我们。因为让所有顾客都感动是不可能的。感动不了的你准备怎么办呢?还不是就算了。而别让顾客有怨气呢,就是一个都不允许出现。这不是一个低求,这是一个我所能看到的行业里的最高要求了。
在定标准、定要求的时候,其实就看你有没有以知行合一的心态去定。如果没有知行合一,标准越高越好;如果知行合一,你就会认真对待,你的标准就会降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