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部分
苏怀亮
一、历史文化 18
1、河套人:此河套人不是如今人们口头上所说的巴盟河套人。鄂尔多斯高原最南部有条河叫萨拉乌苏河,也叫无定河,河边有几处7至14万年前的人类遗址。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无旧石器时代”,“人类发祥地在欧洲。”河套人的头盖骨和左上侧门齿说:此言差矣!
2、匈奴金冠:1972年,一位生活在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大队的76岁老人叫王美子,他在沙窝子里挖土龙骨想换点儿零花钱。挖的时候,发现有不少三棱形铜箭头和一根头上有金片的铁棍,接着又发现了更多的金银物件。王老汉认为这是庙宇上的东西,不可自留。就把这些器物交公,这一交,世上多了一件独一无二的匈奴王金冠。
3、昭君坟:昭君可谓和平女神。历代文人庶民歌咏祭祀,坟茔遍地,传说永恒,鄂尔多斯的黄河岸边,一座山峰平地崛起,当地人坚定地认为,那就是昭君娘娘的墓冢。他们的理由是,昭君坟周边有落雁崖(方言读nai),白粉台,京津古渡,还说有单于马场,柔然古城。八九十岁的老人们手拿放羊叉一一指点:这儿,还有那儿。
4、白粉台:达拉特旗有个地方叫白土圪梁,圪梁是方言,就是高高的平顶山梁台地,所以也叫白粉台。挖开表土一二尺,下面全是细腻洁白的粉球状白泥,深达数米,是粉刷内墙的绝好材料。民间故事云:当年昭君娘娘路过此地,不慎将粉盒掉落,化作方圆几十里的白粉台。千百年来,昭君娘娘的白粉不知美化了多少人家。
5、王爱召: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二妹妹捎来一句话,要和喇嘛哥哥交。内蒙古好多地方估计都会唱这首民歌。王爱召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群,其辉煌程度仅次于布达拉宫,人称东藏。1941年被日寇炸毁,“火光冲天,一月未熄”。二妹妹和喇嘛哥哥实有其人,两人演绎了一场惊世骇俗的爱情。后世传唱不绝。
6、落雁崖(nai):昭君坟西北侧是黄河故道,道上有一段长数百米高几丈的石壁,当地人祖祖辈辈称这段石壁为落雁崖,他们说:昭君娘娘当年路过此地,走得人困马乏,来到石崖下的河边洗脸,此时一群大雁正路过,看见水中娘娘的倒影,竟然忘记了扇动翅膀,纷纷掉落下来。从此石崖有了正名,娘娘有了别名。
7、蛮汉调:蒙古族“短调”中融入了晋北山曲、陕北信天游的旋律,鄂尔多斯无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会唱。在待客的欢宴中,往往还据来客的身份即兴编词、对唱,或庄或谐。过去唱“30里的明沙20里的水,50里的路上来眊亲亲你……眊亲亲把哥哥跑成个罗圈腿。”那是因交通不便,现在则唱 “想我你就给我打手机”。
8、黑界地长滩:长滩镇在准格尔旗境内一条大山沟里躺了200多年,因走西口而渐兴。虽只一条石板街,但曾商贾云集。铁木泥石各类工匠、豆腐酱醋烧酒作坊一应俱全。民国年间一度为山西河曲县驻地,七县专员朱武美在此盘踞8年。曾遭兵匪洗劫烧毁,无复元气。今人戏曰:“石板街颤颤桥,八角凉亭吕祖庙”为长滩四大景观。
9、马栅:马栅在准旗最南端,当地人编的顺口溜说:马栅地形低,海拔八百米,坐落黄河边,河水流向西,河中娘娘滩,不是自己的,还有太子滩,母子两分离。地方虽不大,但是有名气,不仅风光好,名字有来历。当年走西口,汉民来这里,蒙汉通商务,马匹做交易。如今不养马,村民都种地。
10、成陵:喂!你要来鄂尔多斯旅游,最好在3月21日,5月15日、9月12日、10月3日这几个日子里来,这几个日子都是成陵举行祭奠的时间。800年延续下来的最完整的祭祀仪式,举世无双,那场面,人山人海,香烟如雾。十里外都能闻到。你要能赶在那几个时间来,那将是很幸运的一次旅游,保你一辈子难忘!
11、阿尔寨石窟:草原平地,石山兀立,山呈红色,环绕紫气,高超十丈,方圆万米,山上凿洞,个个神奇,洞呈方形,大小不一,上下三层,错落排比,内外雕刻,令人称奇,顶上壁画,色彩艳丽,佛像栩栩,云霞旖旎,山顶平坦,仍有遗迹,猜想形制,尺幅千里。何时开凿,主人是谁,研究探讨,至今是谜。
12、古如歌:“古如”蒙古语意为“国度”或“朝政”,源于宫廷,后流传于民间,展示了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面貌。基本特征是无伴奏,且不能随意吟唱,属于长调,是蒙古古典音乐的“活化石”、“活标本”。可惜整理发掘时发现,如今仅留存于鄂尔多斯杭锦旗沿河一带,曲目仅有百余首,会唱者寥寥无几,且已年迈。
13、蒙古黄金史纲与蒙古源流:一般文化人都知道蒙古族有三大历史巨著,但很少有人知道三部中有两部出自鄂尔多斯。有人会问:“这是真的?”著名国际蒙古学家田清波考证,藏传佛教高僧、蒙古历史学者罗卜藏丹津是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拉希却仁庙的喇嘛。是他编写出蒙古族编年史《黄金史》。另一部《蒙古源流》,是乌审旗人萨囊彻辰所撰。
14、《森吉德玛》:蒙古族短调民歌,最初
流行于鄂尔多斯地区。民歌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歌词有两种版本,原版和胡松华版,现在普遍流行的是胡松华版。它与汉族民歌《茉莉花》成为中国蒙汉民歌的双璧, 1945年,经作曲家贺绿汀改编为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管弦乐作品,从此举世闻名。
15、筷子舞:在鄂尔多斯,筷子不仅是吃饭的用具,还是跳舞的道具,舞者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筷子舞是鄂尔多斯人的独创。
16、秦直道:秦直道举世闻名,起点、途经、终点历来史家说法大致相同,但秦直道在鄂尔多斯段却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只有鄂尔多斯境内的秦直道应该是在蒙恬主持下全新修筑的。”其余部分战国中后期,在九原、上郡、云阳、咸阳间,即有一条南北大通道,蒙恬只是在旧道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扩充而成“直道”的。
17、十二连城:准格尔旗最北端至今遗存着一座古城旧迹,名字叫十二连城。顾名思义,十二连城是由十二座城连接而成。民间传说,此城为北宋时期杨家将佘太君率十二寡妇征西所筑,但据《元和郡县》记载,十二连城原为隋唐胜州榆林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另,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也有一个十二连城。
18、独贵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内蒙古地区大量征兵筹饷,摊派驼马,加重蒙古族人民经济负担,伊克昭盟乌审旗蒙古族贫苦牧民在丕勒杰、珠勒奇等率领下,发动了反封建暴政、反苛捐赋役的“独贵龙”运动,参加这一组织者坐成圆圈(独贵龙)来讨论研究问题,这样做既表示人人平等,又不易暴露运动的领袖。
二、自然地理 12
1、半日花:鄂尔多斯有一种花叫半日花,名叫半日,其实不是只开半天。这种黄色小花,看似普通,却是地球上一种极为稀有的超早生、古老残遗植物。超早生?多早?三千万年吧。残遗?残遗到什么程度?中国只有一种,而且大多在鄂尔多斯。
2、天下第一湾——黄河太极湾:古老的民歌里有一句歌词: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其中最为神奇的一道湾在准格尔旗境内,形如太极图,何谓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太极湾就是最好的诠释。民间说,太上老君画八卦时,一时想不出画什么形状,有一天在天庭上突然发现了这里,灵机一动就照着画出来了。我们现在宁可相信这不是传说。(配图)
3、四合木:酒场上,众人出节目,轮到一人,站起来说:我说一个谜语,猜一物。猜到的不喝也不能说,举手。猜不到和猜错的喝两杯。“活得年老,世界稀少,骨头铁硬,个子不高,虽然珍贵,只当柴烧。生在中国,无人知晓,家乡在鄂旗,俄国有些兄弟。”你们说这是甚?半晌无人举手,心想,鄂旗还有这种东西?
4、会唱歌的沙子:库布其大漠有两处响沙,既不是天籁,也不是地音,更不是人声。它的声响需天地人共同的合作。晴朗的日子,干燥的沙子,有人去触摸,响沙才会赐给你奇妙的音响,缺乏任何一个条件,都不成。人们一直想解开这个迷,然而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有时候,还不如相信神话,比如关于响沙的传说。
5、七星湖:库布齐大漠腹地有七个大小不等的湖。沙漠中有湖泊并不足为奇,而库布齐沙漠中的这七个湖摆布得像北斗星一样,就是神仙也不能不说奇妙了!这个形状是后来航拍时发现的,更名为七星湖。过去当地人只把最大的三个叫做道图海子。意思是有响动的海子。传说古时候海子里有一种牛身怪鸟,吼声如雷。
6、黄河峡谷:黄河进入准格尔山地,花亿万年工夫,淘洗出一道景观独特的峡谷,巨岩争立,石壁劈面,仰望,蓝天一线,俯瞰,碧水微澜,沿城坡顺流而下,九曲回肠,步换景移,古栈道悬于崖壁,石洞参差。风水合作,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金龟望月、虎啸山林、观音念佛,孤僧打坐,象饮长河,酋长列位,妙不可言。
7、黑格兰:柳叶鼠李,正宗名目,个头虽低,隶属乔木,雌雄异株,色呈黄绿。生长缓慢,百年盈尺,千年不死,坚如钢铁,可做器皿,亦能雕刻,叶可药用,消食化积,清火除烦,百姓常服。珍稀树种,濒临灭绝,鄂尔多斯,曾经广布,皆因滥伐,少有存活。
8、药王甘草:我们这地方,甜根子到处都是,虽然其它地方也有,但我们这里野生加种植,数量产量绝对第一,几百万亩!你想想那是个甚概念?瞭不见边沿啊!这苗子本身有甜味,开花的时候,十几里外就能闻见。这玩意儿既能防风固沙,绿化美化,还有经济效益,我们这儿的人,过去掏根子送命了,如今掏根子挣命了。
9、扎蒙:鄂尔多斯山梁地生长着一种植物,一丛一丛的,有叶没枝干,叶顶开花结籽,当地人叫扎蒙,学名叫细叶葱或细叶韭。初夏,一场雨后,粉红的扎蒙花漫山遍野,妇女孩子提篮子采摘,加盐捣碎,捏成饼状,晾干,穿成一大串。胡油烧至七八成热,掐一撮揉碎放入油中,歘拉一声,炝菜炝汤,满家香气!
10、上海庙:
外地人看到鄂尔多斯有个地方叫上海庙,很是奇怪。上海庙与上海无关。这是蒙语在汉族人中的误传。蒙语叫沙亥庙,沙亥是靴子的意思,传说这里曾经有一个供奉成吉思汗的靴子的庙宇。初到这里的汉族人听成了上海庙。久而久之,沙亥庙就变成了上海庙了。今天的上海庙已是内蒙古西部著名的工业园区。
11、恩格贝:恩格贝为蒙古语,意为平安、吉祥,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地方不大却经历了绿洲——荒漠——绿洲的传奇,有秦砖汉瓦,有穆桂英征西时筑起的西元城,曾是“独贵龙”运动领袖阿尧尔色那的大本营,有五百抗日将士的忠烈魂,还有日本侵略者的葬身之地“死人塔”,藏传佛教恩格贝召曾经经灯长明。
12、包子塔:包子塔在黄河太极湾西侧,山坡上雄踞着一个不足20户人家的村寨,村子有三大奇观:第一,除了门窗,房屋完全用石头建造;第二,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等各种工匠都有,家家户户都是工匠;第三,20户人家的村子里有大小18座庙宇,其中一座竟然供奉着人根。这样的村子在国内大约罕见。
三、地方风味 17
1、杏仁露:准格尔旗杏树多,野生的栽种的,漫山遍野。杏花一开,如天降大雪,不辨冬春。杏肉酸甜爽口,年轻女子尤其是孕妇特别喜爱。民间有一把酸杏成一门亲的爱情故事。杏仁炒熟做成杏仁油茶,别有风味。后来开发为杏仁露,色白如奶,原汁原味,营养极高。你听:不是哥哥我人品赖,杏仁露喝下一疙瘩害。
2、酸粥:传说朱元璋领兵驻扎下埋锅造饭,糜米刚入锅,忽闻追兵迫近,士兵们舍不得丢弃粮食,忙将米捞出装入袋子,拔营启程。第二天脱险后,继续造饭,米已发酸,倒掉可惜,人已饿极,做出来试着吃吧。不曾想,味道酸甜,很是爽口,吃后竟然平安无事,伙夫突然发现,酸米熟得快,省柴炭。酸粥从此流传。
3、碗坨儿:将荞麦糁子泡在水中反复搓擦成稠糊糊,每个碗里舀半碗蒸熟晾冷。用凉开水加入盐、醋、酱油、调料、胡油、芝麻等做成调汤。挑一担到街上只用俩字吆喝:碗坨儿!便有男女围拢,或站或坐。卖者取一碗在掌心,用小刀刷刷刷划成菱形,沿着碗壁划一圈儿,倒入调汤,插一根竹签儿挑着吃。爽嫩滑溜,美味啊!
4、米凉粉:夏天,你若走进村里的某户人家,很可能看见院子里有阴凉的地方摆放着几块圆形的棒棒蔽子(高粱秸秆制作的圆形盖板),上面摊着一层金黄的粘稠糊糊,用手触摸似乎还不粘手,那就是谷米凉粉。这就太幸运了,进屋,主人会给你挑一碗凉粉,舀一勺汤,筷子一挑一摆,层层分离。吃一口,凉爽滑嫩。
5、红腌菜:鄂尔多斯人的方便即食蔬菜,这是一种用腌酸的蔓菁丝丝捞出晾干,蒸熟,颜色变为暗红。团成拳头大小的圆球,再晾干。经久不变质。吃的时候,掰一块放入碗中,倒入开水或者做饭的米汤,几分钟后,菜丝膨胀,相当于南方的榨菜,但味道不同。过去出门住车马大店,没有菜吃,带上红腌菜,就方便多了。
6、黄酒:临近过年,每家每户滚烫的热炕头上,放一个小瓷坛子,里面装着加有烧酒的软米面刷成的熟糊糊,坛子外包裹着棉被,这是正在发酵的黄酒,揭开坛盖,浓郁的米酒香味扑鼻而来,做好了放到凉处。客人来了,锅里放两碗水,舀一勺黄酒糊糊,烧开,满家酒香米香,盛一碗热腾腾、金灿灿的黄酒,暖身暖胃。
7、拌汤捞饭:大锅刚下入糜米,热气腾腾,准备做捞饭。米至四成熟,捞出少许放入盆内,凉一凉,加入豌豆面,筷子搅动,摇动盆子,每一颗米粒沾上豆面,顷刻间变成许多金黄的小圆珠子。前锅里是正在煮着的土豆酸菜丝,将小圆珠子倒入菜汤,煮片刻,炝胡油,一锅豆面拌汤就成功了。后锅米熟,笊篱捞出,叫捞饭。
8、糕圐圙:也叫油圐圙,用料、做法一样,味道却家家有别。用软米面发酵再蒸熟,捏成茶杯口大小的圆圈儿,用胡油炸成暗红色即可。正月里,村里邻居互相串门拜年,客人一进门就笑着说:好过年,尝一尝你家的油圐圙。主妇满脸喜气忙下地,熬一壶茶,放一盘炒米,一盘糕圐圙,既是礼节也是女主人茶饭手艺的展示。
9、杀猪菜:农家杀猪是一件隆重的事。割下猪脖子肉,本地叫猪项圈(hàng quan)或槽头肉,肥肥的一大块切成一指多厚、三四寸的大片子,土豆也切成大块,腌酸白菜切成细丝,做成油汪汪的烩菜,叫做杀猪菜。请来本家长辈、兄弟姐妹和邻居,美餐一顿。槽头肉现吃才味美,隔夜则差,吃杀猪菜既是风味也是习俗。
10、焖肉:源头虽在山西河曲,但传到内蒙古的准旗就基本停留住了,扩散的范围极小。五花肉切块,放调料喂一下,加鸡蛋清,淀粉拌匀,油炸至八九成熟。然后放碗中加酱油、姜丝、花椒大料、干尖椒丝 ,水适量,再蒸一小时左右。出锅撒葱丝和少许醋。味道极好。过去只在过节或办事宴才吃,如今好些风味餐馆儿也有了。
11、胡麻盐:调味品,北方乡间的
“椒盐”,味道绝对比椒盐好。和红腌菜的作用差不多,在没有蔬菜的情况下,可以撒在米饭上拌着吃。最传统最典型的吃法是:蒸一锅山药,一家人围坐在炕上,碗里搁一撮胡麻盐,拿一颗山药蘸着吃。这便是那时农家的一顿饭。吃酸粥、山药丸子、米凉粉都可以放胡麻盐。
12、面茶:也叫油茶,奇怪的是这种蒙汉饮食相融合的饮品却只有汉族饮用。既可以现做现喝,也可以一次多做,分开喝。将莜面炒至暗黄色,放入适量的羊油融化搅拌均匀,放入容器内冷却成古体的油面饼。喝面茶时,根据用量放入适量熬好的砖茶水,烧开,切一块面饼放入融化成油、面、茶三合一的稀糊汤。非常好喝。
13、地方风味:即使让鄂尔多斯人说说最典型的一种地方饮食,十个人可能会说出十种来,不像北京的炸酱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那样具有唯一性。你说是烩酸菜,他说米凉粉,也有说是羊杂碎,还有说荞面圪筒儿,还有说是豆面、糕圐圙。无论哪一种都是别的地方基本没有的,你都无法将其排除在外。
14、空壳饼:走进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甚至有的汉族人家,主人照例会给你端上炒米、奶酪、馓子和月饼。你若拿起月饼,觉得分量很轻,咬一口,里面却是空的,皮如硬币一样薄厚,又酥又甜。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伊旗人云满喜独创的一种蒙古空壳饼。你拿着端详半天,无缝无接口,实在想不出这玩意儿是如何制作的。
15、羊肉蘸糕:炖一锅羊肉,也可以加土豆和粉条,佐以米饭和馒头吃,这是北方一种常见的吃法。用炖羊肉和汤一起蘸着素糕吃,这大约就是鄂尔多斯地区人独特的吃法了。也是许多大小饭店的招牌菜之一。外地客人来鄂尔多斯,主人点菜,第一句很可能就是:“来一份羊肉蘸糕!”
16、歌中美味:油糕粉汤倒上点儿醋裤带绷断手提住。
鸡肉焖面抹辣油,你是哥哥那抓心的手。
荞面圪筒儿肉臊臊,说不出妹妹你哪这儿好!
荞面饸饹肉臊臊汤,绝顶如妹妹涎(hán)水香。
羊肉腥汤蘸软糕,一口就香塌你那后脑勺。
刀拨荞面三棱棱,你是哥哥那活神神。
就因为吃了一顿肉勾鸡,一辈子没离就跟定个你。
17、豆面:正宗的豆面是用豌豆面做的。面里参合一定比例的蒿籽(一种籽实水浸泡有粘液的植物)加水和起,反复地揉搋上百遍,使得面团具有极强的柔韧度,然后擀成纸一样薄厚的面饼,切成细细的足有四五尺长的面条。擀豆面是衡量一个女人茶饭手艺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豆面好不好,全看一把蒿”。蒿籽比例很重要。
四、时代生活 风俗 20
1、杨三换进京:杨三换是鄂尔多斯的阿凡提,故事很多,流传久远。且说其一:他在王府井看见卖橘子,不认得橘字,好奇,买了一斤,不知如何吃,看看周围也无人吃,就拿出一颗用手擦了擦,咬了一口。立刻皱眉撇嘴。旁边一北京人告诉他:同志,这得剥了皮吃。杨害羞但立刻反驳:寡呀不寡!你知道我治甚病了!
2、伊盟话里有时态:伊盟话即鄂尔多斯方言。着了,咯呀,咯来来,这三个语尾助词分别表示正在进行,将要,完成三种状态。你做甚着了?睡觉着了。意思是正在睡觉。你做甚咯呀?上街圪溜咯呀。打算上街闲逛一会儿。你做甚咯来来?看红火咯来来。意思是已经看完回来了。这几个助词把外地人听得稀里糊涂。
3、下饭馆儿:上世纪80年代,北京某饭馆儿,服务员:您几位吃点儿啥?伊盟人:“来上一盘猪黑肉炒散野(散野即土豆的发音)键键,一盘炒肝花,四个滚馒头,四碗圪和和面。俩么些儿,忙着了。”服务员目瞪口呆。其实,就是猪瘦肉炒土豆条,炒猪肝儿,热馒头,调汤与面条搅和在一起的面条。快点儿上,我们很忙。
4、方言的读音特点:鄂尔多斯方言的读音很有特色,汉语词汇融合了蒙语语调的发音。普遍的规律是:阴阳互反。即普通话读阴平的字,方言读成阳平,普通话读阳平的字,方言读成阴平。几乎无一例外。这个发音现象巴盟也基本一样,如:开门(ká mēng),经常(jíng chāng),从来(cōng lāi),蓝天白云(lān tián bāi yūn),精神(jíng shēng)。
5、吃鱼剪彩:在饭馆儿请客,上一条红烧鱼,先由客人剪彩后才能吃。客人拿起筷子夹一块鱼的某个部位给在座的人,不一定都给,给谁,也不讲究。挑出鱼眼叫高看一眼,鱼肚皮叫推心置腹,鱼嘴唇叫唇齿相依,鱼翅叫展翅高飞,鱼的中间部位叫腰缠万贯。鱼尾叫由你掌舵。夹给谁,谁得喝一杯。众人大笑,开吃。
6、散亲家:本地有一种民间习俗,散亲家。就是和亲家的亲家以及亲家的妹夫、姐夫、小舅子、小姨子、妻哥、妻嫂等关系的亲戚互相对骂。俩人一见面:男:“啊呀,这媳妇子可是多瘦了,心疼死我了!”女:“儿不疼娘还叫儿了?”男:“我是疼我那媳妇儿了哇。”女:“哦?你是公公疼媳妇儿了?你也算个老毛驴了哇!”
7、特殊的打招呼:
“啊呀!这个灰圪泡,你给爷在哪来来?你还活着了?爷以为你不在阳世了。”“嗨!爷刚刚儿从你家出来,你老婆现在还软的爬不起来。”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这是鄂尔多斯熟人朋友见面常见的打招呼方式,互相开骂,骂爷骂娘骂祖宗,骂的时候还满脸笑容。本地人就明白,他俩关系非常密切。
8、酒场聊天: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着一段关于酒场上聊天的顺口溜:东胜人喝酒,瞎屄吆喃(每人提议,说话没完没了);达旗人喝酒,经管操蛋(常常有人撒酒疯);准旗人喝酒,唱得翻转(喝酒必唱);伊旗人喝酒,光说倒炭(贩煤);杭旗人喝酒,不给上饭;鄂旗人喝酒,三颗疙蛋(开场三大杯);乌审旗人喝酒,榆林茶饭。
9、喝酒不搳拳了:现在,你无论到大酒店还是小饭馆儿,鄂尔多斯人喝酒不搳拳了。倘若在前十年,酒场上搳拳喊声震天,能把屋顶掀翻。延续了千百年的习俗突然绝迹了。
10、新旧四大怪:过去有人给东胜城编了顺口溜四大怪:一座高楼郊外盖,女人骑车比男人快(羊绒衫厂女工上班忙),大酒店卖的酸烩菜,街道挖成胡卜害(胡卜害,方言,稀巴烂)。近年来,又有新四大怪:大人娃娃都放贷,喝红酒就着烂腌菜,开车没有步行快,裙子穿在毛裤外。时代就是这么发展的。
11、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或者在早市摊点上,你很少发现男人们买东西。男人们说他逛市场最怕遇见摊主是老乡或熟人,这让他很为难,本来想去给摊主增加点儿生意,但摊主不管男女,要么不要钱,要么就多给,这让他很不好意思,这不让摊主贴本儿赔钱么?摊主总是热情地说:“啊呀,拿上拿上,几斤瓜菜么,给甚钱了。”
12、不用程度副词:鄂尔多斯人说话基本不用“很、特别、非常、稍微”等程度副词,他们用拉长带儿化的形容词尾音来表达程度:面条细细儿——的,糕软软儿——的,小米黄黄儿——的,脸红红儿——的,你慢慢儿——走,可操心跌倒。我款款儿——碰了一下。给我少少儿——来点儿。叶子长得绿绿儿——的。
13、一碗面煮沸一座城:2015年7月,东胜米女士2岁的女儿患急性白血病,已花费13万多元后还需大量资金。孩子的爸爸开了一家面馆,希望更多人去吃一碗面,帮助孩子筹集医药费。消息在网上传开,第二天一大早,面馆就挤满了顾客,市民不约而同来到这里,花一两百元吃一碗面,有的人进来留下钱就离开了,两天时间,共收到爱心款近40万元。
14、外地人想象中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一位老板到南方出差,结交了一位南方朋友。朋友问:你们鄂尔多斯人上班骑马吗?老板说是的,骑马到单位后,马去草原上吃草,人到办公室工作。朋友又问:有汽车吗?老板说有啊。我开车在草原上狂奔,累了,用砖头压着油门,就可以睡觉,一觉醒来,车子还在路上跑着呢。朋友说:啊,太爽了!
15、羊煤土气新解:鄂尔多斯经济四大资源:羊(羊绒业)、煤(煤炭)、土(高岭土)、气(天然气)驰名中外。现在又有人说,羊煤土气不仅是物质资源,也可以用来比喻精神资源:鄂尔多斯人的性格像羊一样温顺随和;感情像煤炭一样蕴藏着热情;精神品格像土地一样厚道载重;志气像天然气一样光焰万丈。
16、穿沙公路:在库布其沙漠荒无人烟的腹地,杭锦旗人修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在修路过程中,路边沙地栽种防护林是一大难题,一位农民发明了塑料瓶蓄水栽种法,将树苗根部浸入盛满水的瓶子封住瓶口空隙一并埋入沙中,树苗就会在瓶口外生出新根扎入沙土深处,成活率达70%以上。智慧在民间。
17、方言里的味儿:鄂尔多斯方言各有各的味儿,伊旗话和达旗话虽然用的词汇一样,但说出来的味儿不同。达旗人几乎把所有发e音(零声母除外)都发成a音,把喝酒说成“哈(入声)酒”、割草说成“嘎(入声)草”,客人说成“喀(入声)人”。伊旗人则把ai音说成ei,嘴型扁平,把才来说成“cēi lēi”,高台说成“gáo tēi”,白菜说成“bēi cèi”。
18、不是骂人:假如你来鄂尔多斯,如果听到对方和你说话时突然说出一句“死哈嗫介(死下你家)人的”,你千万不要以为他在骂你,那是伊旗人说话的口头禅。啊呀,死哈嗫介人的,这个东西还能吃了?他和你一起喝酒,你没有喝干,他会说:死哈嗫介人的,你敢往完喝了哇。
19、大不过从头再来:鄂尔多斯出现民间放贷危机后,许多人一夜之间由百万富翁变得一贫如洗。一日深夜,一位年轻老板酒醉在街上东倒西歪行走,边走边哭道:“跟上鬼了么,咋想起放贷来来,几百万就打了水漂了!呜呜呜——唉——能咋了!大不过从头再来么!”
20、不喝等唱的了: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生活普遍比较拮据。准旗马栅有父子二人,经过一年的劳作,过年时买了瓶酒来犒劳一下自己。由于天寒地冻,过河时,父亲不慎摔倒,瓶也破了,酒也洒了,父亲舍不得酒,爬到冰面上用嘴嘬酒,看到一旁发愣的儿子,骂道,赶紧喝了哇,不喝还等唱的了?
21、对天自罚:
秋初,天降冰雹,满村家家户户用柴草燃烟,继而端出做饭铁锅置于院内,用木棍敲打,口中呼喊有词,意在祈求龙王爷开恩。此为民俗。冰雹停歇后,村人纷纷到田里查看,大都受灾轻微,唯有一户最严重,男人以为自己曾经作孽,遂遭老天惩罚,长跪地头不起,磕头不止,村人问其所以,答道:对天自罚。
22、泼散:本地有一习俗,不论逢年过节,即便在平日,但凡吃一顿好的,主妇首先用净碗盛放一些饭菜,由男人或孩子端到院外,向着天地抛洒饭菜。意思是感恩老天爷赐福子民,好吃的东西当然首先应敬奉天地诸位神仙、先人祖宗以及四方孤魂野鬼。泼散之后,家人才可安坐享用。这一习俗已经多年不见了。
23、玻璃窗:上世纪70年代,某山村一户人家,儿子当了售货员,一日,拿回一块玻璃安在窗户上,屋内立刻亮堂了许多。坐在炕上就可以看到外面院子里的一切甚至可以望到门前远处的山头。夜晚,父亲又好奇地扒着窗台向外看,只听妈呀一声,跌倒昏厥在炕头。苏醒后说自己不行了,看见自己的魂灵了。儿子大笑为其释疑。
24、劝饭:饭局上从来就不缺劝酒的,却很少有劝饭的。但你去了鄂尔多斯任何一户人家,如果招待你吃饭喝酒,你就能同时享受到这两种待遇,男人们负责劝酒,闺女媳妇儿们负责劝饭。
“他叔,你管你情吃!怕甚了,饭可多了!”看到你快吃完了,没等你反应过来,站在锅台跟前的女主人又一铜勺子给你舀进进碗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