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例方面的书,既能让我迅速进入到教师角色当中,又能让我更清晰而冷静地看待他人和自己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读时,或深为当事教师的智慧所折服,或掩卷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处理。《每个老师都是故事3》这本书又以诸多实例,领我徜徉于教学之境。
《我们这样好不好》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位受小学生欢迎的美术老师的故事。学生们把从草丛里捉来的蜗牛养在小瓶子里,放在桌子上把弄。自然,他们上课时的心思也是在蜗牛与学习之间游走。李老师意识到蜗牛对学习的影响,但又不能以放生蜗牛来结束此事,因为学生们随时都能把蜗牛重抓回来,也不能仅从言语上禁止。看到老师对蜗牛有兴趣,学生们兴奋地讲着蜗牛什么时候长出两条触须、什么时候运动、怎么装死,李老师顺势提到蜗牛在小瓶子里生活太憋屈,要为蜗牛准备一个大的生活地,让它们更舒服地生活。学生们配合他,把蜗牛们集中放在一个大鞋盒子里养,又在原本装蜗牛的瓶子插上花。蜗牛从学生的课桌上转移到了讲台,又转移到了教室后的一角,花儿也从课桌转移到了阳台,开成一排。这让我想起了《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的观点:大人不要对孩子说不,而是给他们提供别的选择。面对“不”,孩子要不就是本能地反抗,要不就是无畏之心受到打击。他们还没有充分的做出理性选择的能力,所以提供符合我们期望的做法,才能让他们在选择中遵从和感悟规则。
潘玉婷老师说,在她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展示配乐朗诵,表演《西江月》中的行者动作神态,表演皇帝欣赏“新装”的丑态……学生们非常享受她的语文课。我在备《宋词与元曲》一课时,搜集了一些宋词的资料。宋词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现代人也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很多宋词谱成曲子演唱,张爱玲等人的很多语言和作品名都化用宋词。当这些具体信息扑面而来时,我特别兴奋,为这节课设计了歌曲的导入模式。我放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有些班的同学竟然跟着唱了起来。可是这节课上的并不成功。很多班级的状况是,从上课到结束,我需要多次停下来维持纪律。我的类似设计为什么没有收到同样的效果呢?可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虽然有了好的开头,但是学生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仍然是一个观众,只负责听和偶尔配合我完成教学的问答,这样的课堂远远不是民主的课堂。其次,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结合柳永、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阶段性代表作讲述了他们的生平,故事与诗歌分析交织在一起。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形式,比讲唐诗宋词时的方式改进了许多。有几个平时特别乱的班,那一节课却听得很出神,而几个程度较好的班级,上课时违纪的行为却很多。看到学生入神,我讲的就抑扬顿挫,而看到学生心不在焉、随意说话,我就不能专心。我想,同样的内容和上课形式,因为教师的状态,可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状态。我还需要取更多的经,以细化自己的教学。
爱心是源,智慧是道,我还需揣摩更多的课,读更多的书,取更多的经,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好,才能书写自己无悔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