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代替惩罚技巧之一: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随意触摸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面家长:“你再乱拿,我叫服务员阿姨把你扣在这里站岗。”
能力导向教养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两个最大的苹果吧!”
代替惩罚的技巧之二: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公共区域里跑来跑去,大喊大叫。
反例(家长):“你再跑大喊大叫,晚上不许看电视!”
培养能力导向(家长):“我不喜欢你在这里大喊大叫跑来跑去的行为!在公共场合我们要保持低声说话慢慢走,这是公共场所礼仪!”
能力结果(孩子):懂了在公共场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学会了遵守公共场所礼仪。
代替惩罚之三:
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家长):“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能力导向家长:“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能力导向家长态度:允许孩子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
孩子收获能力:负责。
代替惩罚之四:
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让服务员阿姨罚你站岗!”
能力培养导向(家长):“宝贝,给你个选择,好好走或者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孩子学习到: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