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公冶长》第20章,我先恭诵一遍——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斯可矣。”
这章非常的简短,是孔子评论季文子这个人。季文子是春秋鲁国的大夫,他曾经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执政期间超过33年。据《史记·鲁世家》的记载,季文子虽然辅佐三位国君,位高权重,可是他家里面“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妻妾不穿高级材料的衣服,马匹不吃高级的饲料,生活非常的简朴。鲁襄公5年,季文子过世,遗言要大家薄葬他,不要厚葬。家人在备办丧礼的时候,希望从家里找到高贵的器物作为祭祀陪葬之用,竟然找不到。鲁襄公非常的感动,公开表扬季文子是一位贤良的忠臣。
1.请谈一下“三思而后行”典故的由来及涵义。
本章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这应该是季文子的行事风格,做事的态度。“三思”,就是一再地思考,多次地思考,也就是说季文子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谨慎多次地思考,把事情各方面想清楚、想透彻,然后再动手去做,所以他做事情能够成办,能够圆满,也因此而获得国君的信任。
我们现在也会把“三思而行”当成一种好的品格来互相劝勉或者自我期许,这样的一个典故就是从季文子的行事风格而来。很有意思的是,孔子听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这样的行事风格,有一些不一样的点评,孔子说:“再,斯可矣”。
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在西元前621年,鲁文公六年,当时季文子还不是执政大夫,可是也受到重用,他被派出使到晋国,他在出门前,嘱咐他的属下去请教懂礼的官员遭丧之礼,丧就是丧事的丧,遭遇的遭。也就是说如果到晋国去遇到国君过世了,作为一个出使他国的大使,应该怎么样做才合乎礼的规定。他的部属就觉得这个是不是太过虑了,虽然晋国的国君身体不适,但这个是不是太过度了?需要准备到这么仔细吗?季文子说“过求无害”,多一点的准备其实是好的。后来出使到晋国之后,晋国国君真的就在他出使期间过世了。季文子也因为之前详细的准备,把遭遇国丧,他国国君国丧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
消文:对于季文子这样的一个“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我们现在引为德行效法的典范,孔子却有不一样的看法。
2.儒家“思”的内涵是什么?这里的“思”应该有思考,就是一般我们世间常用的思考。
所依一:孔子的点评是“再,斯可矣”。再,就是再一次,从字面上看起来,孔子对于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是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我们来看看儒家所谓的“思”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思”应该有思考,就是一般我们世间常用的思考。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应该也有思考的意思,那更重要的是反省。孔子讲“见得思义”,“思”应该就有反省的意思,所以这个“思”是思考、是反省,孟子讲的“心之官则思”,“思”显然就是以反省的意义为主。
所依二:在《论语》里面学思并重,这个我们非常的熟悉,《子张篇》里面也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强调“近思”,“近思”就是我们在思维反省的时候,要反省我们切身的问题,由切身的问题做深刻的反省,实际上就是生命对境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去反省思考自己心的一个状态,去对境的方式是什么?《中庸》里面也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以“慎思”是中庸标举的一个学思过程非常重要的阶段,他承接前面的博学、审问,开启后面的笃行。
那么整个稍微收摄一下,可见《论语》包括儒家的“思”其实是一种思考跟反省。孔孟或者儒者这些先圣先贤特别强调的是学思要并重,是要切身的去思维反省,要谨慎的去思维反省,就是慎思、切思是儒家所强调的。我们回头再来看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我们刚刚说过,其实他是很有功德的,因为思维的清楚完整,通过思虑的周全、行为的谨慎,其实在承办很多事项的时候就避免犯错、避免追悔。
3. “三思而后行”这样的谨慎、事事求没有漏洞再去做,会不会有一些过患?
刚刚我们提到季文子出使晋国就是一个好例子,可是我们如果进一步想的话,三思而后行,这样的谨慎、事事求没有漏洞再去做,会不会有一些过患呢?我提供几个角度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就是这样的一种凡事思维到密不透风、虑事详审,会不会变成一种不果断?就是临事变得犹疑。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希求完美,完美主义者,那这个完美主义者就是事情要准备到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几才愿意下手去做,可是这样的一种方式也会常常变成裹足不前,缺乏决断。有位智者说,我们凡事小心小心就会变成心小,视野不够开阔。临事不够勇绝果断,犹豫不决,所以小心变成了心小,这是第一个不果断的过患。
第二个就是在很多事情很谨慎详细的去思维的过程中,有没有可能那些杂染的,个人利益夹杂的私心也会被考虑进来,就是私心夹杂的问题。这样私心夹杂会产生两个很大的过患,一是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原则会退让;二是会很怯懦。尤其,面对个人利益割舍、成就团体利益,就是个人利益跟团体利益在冲突的时候,会有一种怯懦跟原则的退却。
现喻: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举到例子,就是说,当我们一群人在讨论事情的时候,明明大家做的决定不合乎礼的,很明显是不合乎礼义的。可是因为众人皆是,当我们要提出非议的时候,内心是会很怯懦的,如果我们一再地想,一想再想,怯懦之心就会生起,这个原则就不能持守。
古喻:季文子也有这样的例子,就是文公过世,宣公继位,宣公其实不是嫡子,不是嫡长子,所以他是一种篡谋,登上国君的位置。季文子作为一个执政的臣子,不但没有声讨他,反而为新立位的宣公到齐国出使,建立一些外交同盟。宣公很快的就跟齐国——鲁国旁边的大国齐国建立同盟关系,稳固了自己的位置。
小结:这个就是所谓的私心夹杂进来,所以“三思”其实有他的过患:不果断、怯懦、私心夹杂,所以孔子在这边所谓“再,斯可矣”,其实是在谈一种面对事情决断的原则,也就是说“三思”其实有它的一个优点,可是也有它的一个缺点。那在季文子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具体而为的这样的优缺点同时展现。
所以,当我们在读这一章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要避开“三思”跟“再思”之间的二择一,而是应该注意“三思”跟“再思”之间的一种抉择。
圣人心意:也就是孔子希望我们思考的时候要慎思、要近思,可是也很担心我们这个在思维反省的过程中,太过于耽着于要把事情想得非常清楚透彻才敢动手去做,这会产生一种怯懦跟原则退却的一个过患。
所依:所以蕅益大师在注这一章的时候,曾经有提到说“此孔子教人關心之法也”,也就是教人观照自心的方法,其实是一种对于心的活动的一种关照,三思、再思其实都有他的殊胜以及可能产生的缺点,所以我们在思维反省事情做决断实践的过程中,这一章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对照跟参考。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请谈一下“三思而后行”典故的由来及涵义。
2.儒家“思”的内涵是什么?
3. “三思而后行”这样的谨慎、事事求没有漏洞再去做,会不会有一些过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