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师从业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就是督导和体验,尤其是精神分析,动力学流派。心理咨询是来自于国外的舶来品,在国外是更成熟的行业,在国内则是不则不扣的新兴行业,要在这个行业有好的发展,和海外的同行接轨,学习国外的咨询师的先进工作模式是必须的一环。我曾经先后和中,外的督导师,体验师都工作过(包括和中国的督导师先后工作3,4年,和法国的督导师工作二年多,和比利时的分析师工作四年),当然,工作的老师还不是很多,但感觉差别还挺大的,如下是我和他们工作后的一些感受:
1.语言沟通: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和国内的老师工作,大家都是说中文,在同样的文化语境下,沟通起来流畅许多,彼此也更容易理解;但是国外的老师不一样,如果语言不通则很难理解彼此要表达的意思,即使能够沟通,有时因为表达方式的不一样也容易引发歧义或误解。如果求助翻译的话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又会涉及到更多的时间成本及费用。基于此,很多的咨询师都还是选择找寻国内的老师。如果能精通英语甚至第二门外语的咨询师就会在和老师沟通方面拥有更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因为有幸学过法语的二外,在和老师沟通过程中就直接和高效很多,也因此非常幸运的获得老师很多指导和无私的经验分享。
2.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实挺大的,东方人的表达更含蓄,西方人更直接,在处理青少年个案时,法国督导师经常会告诉我们他会直接告诉孩子他们的父母做的如何不对,甚至一针见血的说他们如何的“坏”,可是中国的老师就会更加含蓄婉转。面对中国当下环境特有的一些问题:比如父母和子女同住带来的心理冲突,大家族成员之间的紧密情感连接,巨大的社会(学业,职场)压力带给当下中国人的焦虑,还有对金钱的渴望及带来的种种心理议题等,中国的老师很快就能在情感上理解,但是对生长在另一种经济及文化环境下的老师可能就不那么容易很快理解,因为这是他们及周围的人很少经历的情感问题。但是,如果老师有足够开放的心态,愿意去花时间倾听并了解另一种文化环境的特殊的社会心理议题则另当别论,有幸我遇到的这几位外国老师都属于后一种。当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种种禁忌,比如性,死亡等,在外国老师这里就变得能更开放的对待和谈论;还有对于规则的态度,中国老师会总体更强调对咨询设置的在意,对规则的遵守,而外国老师则更灵活,更具有创造性,只要能让来访有好转,任何的方法都被鼓励。他们更重视人的欲望,创造力这一部分。
3.交流:国外的老师大都是在本地工作,沟通都是通过视频或者电话进行,几年都难得见上一面,有的老师年事已高,无法长途跋涉来中国,可能就只能通过屏幕相望;国内的老师见面就方便多了。而谁都知道当面沟通和远程沟通对人心理和情感联结带来的差异。
其实,不管是选择国内还是国外的老师,都有其长处和弊端,无法概述。当然,老师对于咨询师的学习是否合适,老师本人的性格以及和学员的匹配度可能更为重要,这些只有试过才能体验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