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听复旦大学哲学院王德峰教授的哲学讲座系列笔记。
王教授说到他1978年参加高考。他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哲学系。他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学哲学,这么空的东西?那时候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回答说,就是因为空,空就是抽象,抽象的东西是最难的,要学就学最难的东西。
我想起我当年高考填报志愿,几乎全国所有的大学都在招哲学专业学生,需求量非常大。大概是多年来招不够学生而遗留下来的空缺。
我们那时候热门的专业,是经济、金融、市场、财会,哲学好像是老学究的专利。最后去读哲学的估计都是分数勉强达标或者不达标的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然后当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拖着满身的疲惫,想要安顿那颗痛苦的心灵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自然地出现沉思的特质。
想要得到洞见、渴望与心保持接触。于是我们就会去寻找,亲近与之相呼应的善知识,寻求灵魂的慰藉和感动。
言谈交流处,妙笔行文时,是不是也常常有人说怎么感到哲学的意味?她不但跟我们越来越亲近,简直就是我们的生命。
不是故作高深。我没有学过哲学。甚至连哲学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这就是哲学,她什么都不是,她又是一切。
是文学,是艺术,是历史,是灵性,是宗教……全世界的图书馆,排在第一个字母A下的一定是哲学类,说明哲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统领一切的作用。在发达国家,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学“无用”之学,如历史、哲学,等等。
很可惜我当年也是被大势所趋做了身不由己的选择。现在只能一边做饭一边听教授讲哲学,连饭菜都带着思辨的味道。一边搞卫生一边听,枯燥的劳动也不那么生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