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与价格
在卖产品中间,我觉得使我感觉最难做的一件事是:定价。设定产品的价格。
像刚才发了一个产品,XX元一支。这个产品一直有点卖不动。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价格的原因?担心是价格的原因。难道在他们当地的,比我这XX进价要便宜?
因为昨天一个拿XX监测的人说他们当地210,拼多多194,让我们卖200给他!我估计他们当地应该也是230左右,他肯定会少说。
我也没有去了解过同行的情况。按道理要去整个号,专门了解市场行情的!
要不然怎么知道自己的价格,报的高还是低?
为什么要知道报的高还是低?比同行高,肯定就难卖出去,和同行差不多就还好,比同行低肯定是容易点。
除非你这里有不一样的特色体验,否则人家为什么认为你的贵,你的还值得呢?
所以设定产品的价格是业务环节中最难做的一个决策。
产品的定价,是销售战略上很重要的一环。
而价格,也是L与E发生不同意见和最主要的矛盾点之一。
L认为价格要低,E认为价格太低了不划算。两个人在销售策略上,达不到一致。
那么,该如何设定价格呢?这有什么规律可循?
一是要参考同行的价格,二是基于自身对价格的判断。
参考同行的价格肯定是容易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同行的实力,同行的采购量,同行的利润空间,你就只能得其形,不知道他的内核了。
如果自己判断,在你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你开始的定价高,卖不出去,你肯定就得妥协,调低一点。如果你懂得向现实妥协,调整还好,如果不懂妥协又不甘低卖,你这个事情大概率就慢慢地黄了。
如果懂得妥协调整,时间长了,你就会慢慢发现,在什么样的一个利润区间,你的产品好卖出去。于是你就对价格有了一个自己的大概判断。开始照着这样做。
但是,不同的产品,又有不同的属性特点,所以你又得在不同的产品上去尝试去调整,去与同行对比,找到一个可以销售出去,又能得到一些利润的价格。
那么定价,的本质来源于什么呢?
价值观
如何定价,来源于人的一个价值观,来源于一个人认为自己所付出的东西的多少?
也就是发现自己的价值。
L之所以定价倾向偏低,是因为他在销售过程中,只有卖货这一个环节,他没有特别多的本能想要服务于客户多好,与客户产生多强的链接的想法。所以他的情感精力消耗是较少的。
但E在销售过程中,注重细节,把每个客户的货物严严实实地打包,想尽方法想留住老客户,想影响老客户下单,以及采用情感策略来使客户能有粘性。这个过程中,他注入了大量的情感精力进去,包括为客户做好各种售后,给客户送小礼品以满足客户喜欢的心理。
所以E认为他付出的是很多的,他认为他定的价格值得那么多!
事实证明这两种销售策略,都有一定的可能性,目前来看他们都得到了一些客户同时有一定的销量。但是从可推广性,投入成本、利润空间、整盘规划来看,会有不同的差异。这中间也涉及天时因素。
因而,从定价的这个行为可以看出,表象是一个产品的价格,内在的隐象,实际上是反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劳动所付出的价值所值多少的想法和观念。
也就是从定价环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定好价之后,剩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让自己的这个价格合理化,去做一些事,让别人相信我的这个东西,课是有价值的。
那么你如何让别人认为你的产品有价值呢?
看,茶颜悦色,瑞幸咖啡,还有星巴克一杯咖啡奶茶的上几十,还有人买,这就是别人的成功之处。
世界上真不缺有钱的人,只缺发现商机的人。
从质量、服务、包装、思想引导和劝诱(销售式PUA)、技术(手机公司最擅长的升级新款)、设计造型、售后、广告宣传等各个方面,去向别人展示,看,我这个产品是有价值的。
当在事业版块上去协同努力(质量、服务、包装、思想引导等),各个方面都给大众产生了一个系统性的引导印象,让自己的产品在客户的心目中不自觉产生和带向某种价格标准线:“高档”,“中档”,“低档”,“便宜货”等等,使别人有了价格档次的印象评判之后,别人就开始不再去考虑你的价格,而直接接受你的定价,你的品牌,同时也也就是间接接受了你的价值观。
这样你销售起来,就容易得多!
因为你的系统化努力行为,已经使别人对你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已经使你的产品和你的定价得到了一定的接受度,就不会再与你讨价还价,纠结于价格问题。别人向你的价值观靠拢的时候,你就是成功了!
当然那个时候,纠结于价格问题的客户,也是一个潜在的市场群体,那么当你发现他们有需求的时候,你就又可以推出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定价产品。
所以,销售行为本质也就是一个让客户相信你的产品值得这么个价格的个过程。
价值感的影响
而再推得广泛一点,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从一与社会接触,进入小学,就开始了进行自我价值“销售”的一个过程。在“销售”的过程中,得到了好的回馈交换成果时,价值感就越高。
而想到获得良好的价值感,除了是获得经济上的回馈之外,另外一面就是得到人的认可。
所以,在没有能力获得经济上回馈的年龄,孩子们,他们在家里作为子女的角色,在小、中、高、大学里作为学生的角色,他们最主要的价值感(觉得自己有价值)来源很可能就是①获得父母的认可 ②获得老师的认可。
获得父母的认可,往往得听从父母的教导,听父母的话。得到父母的夸奖和认可鼓励。
获得老师的认可,需要有好的分数和成绩。
所以在进入社会谋生赚钱之前,孩子的人生价值感,大多是和分数成绩、父母认可挂钩。
因为社会是物质交换的社会,但是孩子和学生他们的这个人生阶段,一直只是付出劳动(学习知识),却没有经济回馈,所以他们的价值感体现,就只能是和分数、成绩、认可挂钩。
当付出很多,还得不到好成绩好分数和认可的时候,孩子们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人的一切行为,劳动,不都是为了交换吗?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可是付出了,却没有回报的孩子,这怎么能想得开的呢?所以回馈认可较少的孩子,就缺乏价值感。
这类人,从小一直在付出,却很少得到回报,他们会对自己的价值怀疑,形成了一种低价值感。从此惯性地容易对别人付出很多,即使得到很少,也不去在意,并且不知道这是不正常的。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得到”的生存方式,习以为常,他们深以自己本来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是真的如此吗?
任何人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呀,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是帮人提个东西,也有它的价值体现,不然换别人去做,也是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的。
所以人本身的任何行为都是有价值,可定价的。
但因为这种人从小就没有得到价值反馈:较多的优秀的分数、足够的认可。于是变得没有价值感。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价值没有认识,对自我作为人也没有价值认同。
结果就是对自我的一切”定价‘太低,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最后就成了一个廉价的人:辛苦劳作,却所获极少。
大多数人都是对自己的价值缺乏信心,而不是他们没有价值。他们的价值被其他人碾压了。因为你认同了别人的价值观的时候,你的价值观呢?在哪儿?没人关心理会的。
其实就是要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与他人能产生链接的劳动,举动,都是有价值的,而且自身要认识到这种价值,只有能认识到自己提供了什么价值,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够有底气。
不要把自己对别人的劳动视作理所当然,是应该的。可以视为应该,但是也要提高我们自己的定价。
即我不会什么事情都为你做,我为你做的事情,需要你付出代价。
只有对方付出代价,你们才会走向一个公平自主的关系。否则,就只有牺牲,忍让妥协,和压抑。公平才有快乐可言。
总结下,价值感影响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定价。人生而有价值,价值观是一个人活着所处位置的根本原因。人生这辈子就是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发挥出自己价值观的过程。
有的人是没有价值观的,他们是跟风,是时代的追随者。大多数人怎么说怎么做,他们就跟着做,没有去思考这些东西。对于这样的人,其实不思考也好,也是一辈子。但是对于不良的环境和社会而言,就容易受到影响。
所以置身于人世,是不能不去思考的,不去思考就会成为被动接受社会大染杠里的各种毒素的那一份子。让人兴,你才能兴,让你不兴,你就不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