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

作者: 快马 | 来源:发表于2023-06-22 12:28 被阅读0次
六尺巷的由来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由来久矣。

古时某人在朝为官,一日忽然接到老家的来信。拆开一看,方知家中与邻人发生争执,起因是隔开两家院子的墙塌了,重新砌墙时,两方都为多占些地皮而寸土不让。家人遂捎信来请他出面说话,从而达到让邻人退缩的目的。

不久,官员的家人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回信,里边却只有一首打油诗:

千里捎书为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细细思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于是主动往后退让三尺,邻人见状也不甘示弱,也退让三尺,于是中间就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胡同,供村民行走。村人于是将胡同命名为“仁义胡同”。

想一想:

人生短短几十年,一晃眼就过眼云烟了,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让他三尺又何妨”呢?苦苦相斗,吃不好睡不好,活得又苦又累,到老了把自己身体搞得一身病,何苦来哉!

这个官员活得着实通透,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去打压乡邻,实属位高品也高。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某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医院上班。她的上司是一个嫉妒心强、又没能力的女人,从各方面压制、阻挠她,她不得已考研究所、避开她。但毕业后又得重新回来面对她,当时她正在苦恼应如何对付她、报复她,才能解恨。

如果这个女孩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上司奔波了这许多年,着实不易,面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威胁一定很苦恼,而且脾气不好,背后也一定有许多因素造成的。能这样考虑对方可能的难处,就不会再有不公、愤愤不平的想法,也才能冷静、坦然面对上司。然后,行为上“让她三尺”:在各方面协助她,不求任何回报;在利益上让着她,不争也不抢。如此的话,相信不久,不但可以和上司融洽相处,而且上司还可能成为她未来的助力呢?

当然,这样去劝导,也是建立在前一个故事里官员高风亮节的做法,至于这个女孩后来能否幡然领悟,并不得而知。

故事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让人成长的不是时间, 而是生活;植物的成熟,是状态的演变;人生的成熟,是意识的提升。余生的路上,注定还会有很多故事发生,有许多生命的内容在等待体验。百味尝遍,自然看透;看透世态,看淡世事。

让他三尺又何妨?并不是谁都能参透的人生道理,相信一旦参透,人生一定会再上几个台阶。

相关文章

  • “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相传当年宰相张英的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人飞书京城,希望相爷打个招...

  • 让他三尺又何妨

    周末一众姐妹闲来无事,邀约逛街,从东家逛到西家,从北门逛到南门,慢慢挑,慢慢看。 到午餐时分,逛的又累又饿的姐妹们...

  • 让他三尺又何妨?

    心大世界大 无境无界限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

  • 让他三尺又何妨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叫“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的邻居建房,因宅基地和张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人就飞书到京...

  • 让他三尺又何妨

    说起宽容,很多人会想起《六尺巷》的故事。康熙年间,宰相张英时代居住桐城,他的府邸钰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

  •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

  •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后来吴家要修新房...

  •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

  •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

  •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他三尺又何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zp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