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例子中,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第一步要做的,是去收集信息,用产品经理的话来说就是——采集需求。
有一些典型的问句,比如:
为什么要过山洞?可能是因为装着一车西瓜,要运到山洞另外一侧的水果批发市场卖掉。所以,“过山洞”并不是目的本身。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谁?是货车司机?我发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里,都觉得自己是司机、是货主、是批发市场的小老板,或者是路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角色不同,对解决方案的选择也会有差异。
是否有路可绕,绕路有多远?思路拓展一下,将问题转换为基于成本的考虑,成本涉及油费、时间,可能还有过路费。
过了山洞以后还有多远?如果还要跑一段高速,可能“放气”这一招的结果就很危险。
此事发生的频次是多少?如果经常发生,假设一个场景,这个山洞是几十年前造的,确实比较窄,如今经常有一些大车过不去,得绕路。这时候,也许“挖洞”扩建一下,反而变成了最应该做的事情,甚至新开路都值得。这叫“只做一次的事情找可行解,反复做的事情求最优解”。
第一,有了更多选择。也许一些更优的方案就在这个“更多”里。这应了“更多选择,更多欢笑”这句麦当劳多年前的广告词。打个比方,也许我们可以打一个电话,让批发市场的小老板开一辆小车来运掉一部分西瓜,车就能过去了。
第二,可做价值判断。对性价比的评估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如果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绕路很远,时间很赶,说不定丢掉一小部分货物反而成为最佳选择。
其实,各种方案无所谓好坏,只取决于是否适合对应的场景。
面对问题时如何理解和做出基本应对,产品经理给出的答案是“先搞清问题,后选择方法”,而不是直接去设法解决。
作为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如果经常用“我觉得”、“我以为”、“我用过”这样的句式,意味着可能要犯错了。要做好产品经理,就必须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换句话说,即具备“同理心”。
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用户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懂用户,但必须要有能力切换成用户视角来发现产品问题。有些讨巧的做法是做一个自己需要的产品,或做一个自己就是典型用户的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