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笔记-把书读精

作者: Andrew_LYU | 来源:发表于2018-06-14 17:17 被阅读59次
    • 鲜活的一天,从起床的那刻开始!

    < 注:这笔记是只本人的个人学习的读书笔记,仅用于个人备忘,非为商业用途。>
    < 感谢 小能熊,及其提供的相关内容素材。>

    引子

    今天记录的仍旧是关于“Q&A”笔记。

    笔记不应该只是对知识的翻拍,而应该是个人思考的自拍。

    那么如何把已经知道【5R标准】和【相关模块】的【Q&A笔记】落地操作呢?

    就像都已经知道了一个事物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还是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它呢,这应该是与自己对这个事物的理解有关吧!!

    那么,应该如何把【Q&A笔记】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呢?

    先附上@杨洋老师(小能熊)的官方笔记:

    小能熊官方Q&A笔记(下)

    再附上自己的课堂整理:

    自己的Q&A笔记(下)
    笔记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回馈你!!!

    记笔记并不是将自己所听到的、所看到的统统的记录下来,而是应该是在理解过程中有所侧重的。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练习自己对概念、事物的把握能力,以及从这些概念和事物中提炼出相应的关键词、关键词串,和与自己目前理解有所不同的地方。

    【小能熊】的老师最大的能力,就是“说人话”吧。能把他们的理解通过你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你,这样,我们就有了相应的底层思维,而不是也停留在只在听过的层次上。

    @杨洋老师(小能熊)把【Q&A笔记】 比做 【幻灯片】,是用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PPT为例子进行了阐释,使我们更易于理解。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就是试图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同样,作者也会尝试和我们对话。当作者尝试与我们沟通的时候,其实他是面对一叠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幻灯的内容就是书的「干货」,每一页幻灯就是作者想和我们讲述的主题,一系列的主题按照一定逻辑构建成了一套幻灯课件。这些主题可能是一个概念,主题也可能是一个故事。

    干货+湿货.jpg

    高明的讲者,幻灯片上的文字一定很精炼,绝对不会照着幻灯念每一个字;而是在幻灯精炼的文字提醒下,和我们讲述幻灯以外的例子、数字、故事等等,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所要阐述的干货。而这些幻灯之外的旁白、注释,在@杨洋老师(小能熊)看来,相对幻灯本身这些「干货」来说就是「湿货」。这些湿货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干,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消化这些干货的。

    如果从这样全新的维度来看待书籍和笔记,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将作者在书中隐而未现的幻灯片还原的过程,就是作者干货知识点的还原。

    Q&A笔记是由「问题部分」和「答案部分」组成。首先,我们来看看Q&A笔记的「问题部分」怎么做。其实只要两步:

    • 明确主题
    • 将主题变成疑问解码器形式呈现

    1、通过目录、标题等等很容易确定作者主题是关于什么
    2、 书中讲述的因素就是干货

    在制作Q&A笔记中「答案部分」,也是分为两个步骤:

    • 拆分:把干货分要点、分条目呈现
    • 精炼:把干货用尽可能简短的语义表达

    找到自己的要点,因为干货与湿货混合在一起。摘抄式的笔记,剪报。

    主动去概括要点,要凝炼笔记内容。

    拆分

    Q&A笔记中“拆分”的方法,分解动作,模仿、习得,关注之前关注不到的细节,并集中精力于一个动作,重点击破。

    如果我们把一个概念也进行拆分,会更深入掌握概念的本质。在之前我们论语式读书的时候,是用5W2H的方式和作者对话的。在做Q&A笔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顺畅地按照5W2H的结构拆解故事、概念、理论……可以把概念拆分成几个重要的构成成分,概念的内涵和外沿是什么。同样,一个理论也这样进行拆分的话,我们就会了解它的适用情况是什么?它是受到什么理论的影响?适用的范围是什么?人们对这个理论的批判是什么?赞同的又是什么?支持这个理论的论据是什么?当我们这样一点点拆分的时候,对一个概念、对一个理论的理解是纵深的,是深刻的。而不再只是机械地阅读或者摘抄一整段文字而已。

    像在考试中,出题人如果知道学生对有些概念、理论的本质掌握的不好,而故意在考试题目里放一些容易混淆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掌握好课程里所学内容的本质,那我们很容易被带偏。

    而Q&A笔记就是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这些考点的本质的工具。理解深刻了不仅仅是更容易记忆,更是帮助我们更容易应对那些所谓比较「灵活」的题目。

    Q&A笔记的「拆分」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概念和概念,理论和理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我们学习两个概念X和Y,分别对他们进行拆分。概念X的定义是由A、B、C构成的;概念Y的定义是由A、B、D构成的。经过这样一拆分,我们很容易发现概念X和概念Y在第1点和第2点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也很容易发现,概念X和概念Y在第3点是不同的,这就是概念之间的区别。

    【拆分】让你对概念、理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容易形成概念之间的网络。

    "模块化管理"

    考试时候也最喜欢考察我们这些很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不应该是考试的时候遇到考察这些混淆概念题目的时候,我们才现场来想,来思考;如果我们在平时做笔记的时候,经过拆分概念,就能发现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考试的时候考到的时候,不再是【惊吓】,而是【窃喜】!

    精炼

    因为PPT容纳不了太多文字,就逼着我们不能用作者原话,而是要自己去改写、概括、精炼,能够用很简单地用几个字、几个短语、几句话去概括一个观点。

    而要做到这点的前提,就是我们不仅要对书中的内容理解了,并且是理解到一定深度了才可能概括、凝练作者的话。

    这样对作者内容的打磨、揣摩,是摘抄式笔记所不可能达到的;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加强了我们的记忆,为日后回忆奠定了基础。

    反馈

    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个人成长或者兴趣而进行的学习阅读,那我们更很难有准确及时的反馈了,往往是自己觉得自己理解了就算作理解了,直到应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掌握。

    • 如果我们身边就有一个私教老师,随时可以告诉我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那多好啊?

    因此,建立一个反馈体系特别关键,不依靠别人而能够自动反馈的体系,对个人成长非常关键。

    读完书,我们打算去记笔记的时候,就意味着「我觉得自己知道了」!否则,如果我们不理解的话,是不会去记笔记的,而是会反复看书直到觉得自己理解了,才会去做笔记。但是如果只是做「摘抄式的笔记」,我们复制黏贴书中的内容就好了,还是获得不了任何反馈,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

    而做Q&A笔记的时候,不能再是简单被动地摘抄了,而是要主动地去拆分、精炼;这时候经常会遇到「卡壳」的时候。比如发现无法逻辑清晰地拆分成一个个要点;或者虽然心里明白作者的意思,但总是要一大段话才能表达,无法用精炼的「幻灯片语言」进行概括、总结。每当这个时候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动「反馈」。Q&A笔记在告诉你,其实你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懂」;这就是良师益友在提醒你应该返回去看书中相应内容,直到能顺利把Q&A笔记完成了,才是真正明白了。

    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而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效果才是最好的,才不是死记硬背。

    Q&A笔记就是把大段的话,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述,只要记住关键词之后就把握了关键,其他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补充了,大大减少了我们记忆的负荷。

    记忆的问题不仅仅是在回忆这一个环节上去打磨,而是在读书、笔记这些环节就已经开始为后面的记忆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了。

    重复塑造了你和我。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的事情,重复的动作塑造了你和我。如果我们每天在不断地重复抱怨,抱怨就融入了我们生命;如果我们每天在无聊地重复刷朋友圈,或者刷公众号低质量的信息,这些也在侵蚀我们的生命,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言行。

    所以,我们要非常谨慎我们的重复,因为这些重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但是,正是因为重复的力量巨大,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利用我们的重复,让这些好的重复为我们埋下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品行。

    此外,笔记的记录也要求其有好的可延展性,能够随时迭代,方便我们进行管理

    学习真的已经不再是阶段性,无论愿意不愿意,学习都是终生的了。


    Q&A笔记-《学会选择-批判性思维实践手册》

    Q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A1:作者Diestler指出“批判性”,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理解为“找茬”,但在专业的研究领域,这个词的意思是“有辨识能力”(discerning)。因此,批判性思维的意思并不是随随便便地去评论和表达自己想的想法,而是基于一些标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出来。可以说,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者不随便接受其听到的任何信息,他们在作出选择的过程中思考,有意识地地作出自己的决定;此外,他们还知道构建及表达可靠论证的基础。

    Q2:批判性思维需要学习么?
    A1:是的,批判性思维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而且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例如书中所给出的一个做出选择的方法:
    1、用论题的形式定义其中的两难推理。
    2、认识你的长远目标,它回答如下的问题:在一生中,我希望利用这次选择来完成什么?
    3、决定对你所期望的目标而言哪些因素最为重要,列出所有的因素,并一一给出其重要性权重(分1~10级,10级为最高)。
    4、涉及支持或反对某个选择的关键论据,它为决策提供一个明晰的标准。
    5、尝试选择分值最高的情形,作如此选择分析可能会明确个体所作正确选择,或者可能明确个体可以接受的选择。


    Andrew LYU - 第九篇简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Q&A笔记-把书读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de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