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戏曲本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艺术。前者是中华文明上千年传承的产物,汇聚着祖祖辈辈炎黄子孙的智慧;后者是工业化时代高科技产物的代表,是工业与技术的结合。然而这两种本质不同的艺术却孕育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视戏曲,但因或内或外的因素,使其在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戏曲与电视本质上的差异
在戏曲的发展和传承中,戏剧的虚拟性是戏剧独有的艺术特色。戏剧是民间的艺术,因戏曲艺人财力物力的限制,所以戏剧表演场地随机、艺人的流动大,且观众观看位置不定。为让大多数观众看清表演,表演者大多采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演绎人物,舞台的虚拟性便油然而生。因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戏剧的虚拟性不仅体现在表演动作上,也体现在时间空间上。随着虚拟手法的越来越成熟,虚拟表演久而久之形成一套表演程式,并具有独特的韵味。
“电视和戏曲虽同为综合性的艺术,但电视是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诞生的,就其本质来说,是根据人眼视觉特性以一定的信号形式来传达活动景象的技术。”[10]电视的基本特性是逼真性。电视和电影摄影技术大致相同,都是逼真记录和客观复制的艺术。电视能用镜头来代替人的眼睛,甚至能放大人眼不能观察到的东西,电视的所有艺术创作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克拉考尔所言:“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11]电影所具备的一切艺术可能性,电视也都具备。巴赞也曾说过,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当然,影视艺术并不拒绝假定性,假定性也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甚至“大部分影视艺术都建立在假定性的基础之上,但是影视艺术的所有的假定性都是为了营造逼真性。所有的假定都是为了营造真实。”[12]
综上分析,戏曲和电视在本体的差异必然使得审美存在着的差异。戏曲过于程式化,要求欣赏者必须完全懂得其程式化的动作的指代,了解戏曲与观众之间的约定符号,并对戏曲本身了如指掌。而电视则是一种娱乐性的艺术,是大众的艺术,生活的渐近线。不需要很多的生活阅历便可欣赏。故而两者在审美上的差异不可避免。
从节奏上看,戏曲因其程式化难免在节奏上慢一些,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艺一丝不苟,况且由于戏曲表演特定的舞台空间及时间的限制,其慢慢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程式和规范。为照顾不同方位的观众的观赏需求,戏曲在动作最大化的同时也追求尽量将动作放慢。一段台词,一个舞姿多次的重复,成了戏曲司空见惯的表现方式。这种表演方式未尝不好,但却是导致戏曲逐渐萎靡的重要原因。其实戏曲萎靡最本质的问题不在于戏曲节奏的缓慢,而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回旋曲折,一咏三叹这种在戏曲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与人们当前的审美习惯大相径庭,人们已经失去呆在剧场花上几个小时看一场戏的耐心,人们的行为节奏,心里节奏都极速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要求和渠道也越来越强烈,广泛。电视碎片化的传播信息方式已经成为常态。电视戏曲栏目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适应观众这种生理和心里节奏,去其糟粕,解决当今生活节奏与戏曲节奏之间的矛盾,虽然戏曲的节奏已成定式,但可从电视的二次创作方面入手,通过镜头间的剪辑,特效的变换,来适应人们追求快节奏的心理。像河南卫视的《梨园春》,选手在打擂时所唱的京剧不得超过两分钟;陕西卫视《国风秦韵》部分戏曲节目只展示戏曲节选,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戏曲的精华,展示戏曲文化的魅力。在满足观众心里节奏的同时,让观众欣赏戏曲,感受戏剧。从而达到戏曲的普及,传承的效果。
从意境上看,戏曲原本是写意性的艺术,是一种“在场”的艺术,戏曲观众需要走进特定的表演场所,进入一个特定的意境,与演员同处在同一空间感受同一时空的艺术。电视则是打破了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艺术,让人们的观赏性更加随意方便。电视虽也有写意性,但电视的写意是建立在蒙太奇的转换与人们对生活的积累上的。电视戏曲栏目,要想传达戏曲所有的写意性,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电视观众对戏曲约定程式的模糊;其次是电视在传播戏曲意蕴上还有一些欠缺。为此,电视戏曲栏目可以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向观众普及戏曲的常识知识,再者就是考虑如何用电视荧屏传达戏曲所要表达的意蕴,如何用电视荧屏语言,表现戏曲艺术的神韵。这是当前电视戏曲栏目最应当解决的问题。
(二)电视戏曲栏目需要创新
当前大多数电视戏曲节目所展示的大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经典名篇固然有其历史的光晕,能让观众感受到悠久的历史,但毕竟戏曲能经过上千年的衍变流传到今靠的不仅仅是过去的精华,还需要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电视戏曲节目不应再固步自封,要积极与时代相结合,相关栏目组应联合戏曲剧团,创作新的戏剧节目,在吸取传统戏曲的精华的同时,更融入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开发新剧目新唱段。戏曲艺术只有能融入时代,时代的发展相顺应,才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不断记录人们的艺术生活。
其次,电视栏目本身需要创新。总览现存的戏曲栏目,大多都是擂台比赛的形式,擂台比赛的形式固然能增强互动性,提高收视率。但是再好的形式,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当全国上下的电视节目都是这种“选手比赛+评委点评”的模式时,戏曲栏目的擂台比赛模式就失去了优势,让人产生疲倦感。戏曲栏目应该寻找地方戏曲艺术的独特特色,根据自己的优势打造真正无可替代的品牌栏目,不要一味的模仿搬运,真正建立戏曲栏目品牌,才能经久不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