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力村 |2017年第097期(总第717期)
唐彦谦 (网上找的图,不确定是不是他,仅供参考)唐彦谦这个人,没名气,几乎没听说过,是吧。我读唐诗读了一些年,也是到最近才读到他的诗。然后我去查资料,近人的研究成果中,涉及到唐彦谦的,有,但是也不多(1)——且不要拿他和李杜王孟这些大诗人比,就说和他同属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罗隐、郑谷、皮日休……等等这些人。这些人的名字,听起来也比唐彦谦这个名字熟。你用拼音输入法输入试看看,唐彦谦能不能连拼打出来。后来,我在一篇硕士论文中看到这样的观点:
“程千帆在《两宋文学史》中谈到:‘李商隐和唐彦谦都是学习杜甫而有成就的晚唐诗人,但西昆派却回避老杜的沉郁博大,而片面追求李商隐的雕采巧丽和唐彦谦的韵律铿锵。’无论怎样,西昆体没落了,文坛在抛弃西昆体的同时抛弃了唐彦谦,李商隐是大诗人,就只好由唐彦谦来做西昆体的陪祭品,在随后的上千年里被人们遗忘。”
这段话,很有意思。简单地说,唐彦谦是被人为有意抹去的。或者换句话说,后人只会记住第一名的那个人,谁会去在意第二名第三名的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文学流派,叫西昆体。这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就学晚唐的李商隐和唐彦谦。李商隐的诗整体是晦涩的,就是没那么容易读懂。你看他的一篇《锦瑟》,不知让多少后人为之头疼不已。然后后人学他,就有点变本加厉的意思,就学他的晦涩,怎么难懂怎么写,怎么用词华丽、怎么用典精巧怎么写,最后写出来的诗(西昆体),就多是一些空洞的、贫乏的诗。后来,西昆体没落,被江西诗派给取代(就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这些人)了。一个文学流派取代另一个文学流派,就很像改朝换代一样,总得有人牺牲掉。唐彦谦很不幸,成了被牺牲的那一个。由此多说一句:早些年读当代文学,当代文学里头也有很多“流派”。伤痕文学,刘心武、卢新华为代表;寻根文学,阿城、张承志为代表;先锋文学,马原、余华为代表;新写实,池莉、方方为代表……等等。还有晚一点的,80后,是不是。这些作家作品,能被后世记起的,也就这些“代表”了;里面的非代表,过后就湮没无闻啦。像卢新华,他还是有“代表”性的。卢新华当初写了《伤痕》,轰动一时啊,那个“伤痕文学”的命名,就是用了他这篇小说的题目。现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卢新华?先锋文学里头,还有吕新,我记得唐棣对他推崇有加的,对这位作家,即使是中文系学生,想必对他也知之甚少。因为文学史里压根就不提,文学“流派”又是各领风骚就几年。
最后我的结论是:1、不要被编入什么流派(好惨,这个自己很难做主);2、读书,多读原典,少读那些文学史,少相信像我写的这样的评介类文章。3、感觉上面的话说多了,跑题了。
下面咱们开始进入正题,说说唐彦谦和他的两首诗。
唐彦谦,山西并州人(今太原),做过多州刺史。《旧唐书》有传,说他“才高负气,无所屈降,十余年不第”,又说他“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于辈流”(2)…等等。大致的形象就是,这个人有才华,有性格,会很多东西,画画唱歌喝酒,在同辈人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增订注释全唐诗》编诗二卷(3),收诗一百五十三首(4),一首《湘妃庙》注为“一作罗隐诗”,句一。
今天我们读唐彦谦的两首,一首《小院》,这首是五绝。另一首是七绝或七古,叫《仲山》。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小院
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
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
这首《小院》,字面上非常简单,一看就懂。其中的气韵不像是晚唐的,更像是盛唐的作品。写的是某个小院,某个夜晚,就诗人一人赏月。也不一定是赏月,说他一个人闲着无聊在院子里溜达也可以。在院子里踱来踱去的时候,他看到了云,云散了——“烟斜”,这两个字真好。夜晚的时候,有云气雾气,朦胧的飘忽的——月光露出来了。然后,他说,在这样清静的、有月光的夜晚,人也是容易惆怅,容易伤感的。这种伤感的情绪,和离别与否没什么关系(当然,诗人说没有离愁,实际上是有的。他反着说而已)。
非常好。非常简单,又韵味无穷的。他写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而不是落实地写。不写具体地点,不写具体缘由,就是写人的内心共有的细微的情绪。这样的作品,它的局限性就被降到了最低。无论时间过了多久,无论你身处何方,这种情感都是适用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不知道。说不清,道不明。就是这样,普遍的,又是隐秘的情感。你一个人,在某个清静的时刻,你看到了月光,你的心里面就有了万般的情绪。若有若无,像雾像风。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仲山
千载遗踪寄薜萝,沛中乡里旧山河。
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
这是一首咏史诗。原诗有一行小标题:高祖兄仲隐居之所。高祖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有两个哥哥,大哥叫刘元,早亡;二哥仲,叫刘喜。按照诗人的说法,这个仲山,是刘喜的隐居之所。《汉语大词典》中说,仲山,“山名。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传说汉高祖兄刘仲葬其地”。我觉得还是这个说法可信一些。刘邦称帝后,封刘喜为代王。后来匈奴进犯,刘喜弃城而逃,被刘邦废了王位,改封合阳侯。过后几年,刘喜死了。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人生履历,不大像是一个隐居的人,是吧。此外,按照诗中的意思,仲山是刘喜的墓地也更合适。
首句,“千载遗踪寄薜萝”。西汉建国到晚唐,是差不多有千年。咱们不妨把它理解成是一个概数,表示时间很长。过了千年的历史,现在的仲山到处长满了薜萝。薜萝是植物,可能是两种。薜,是薜荔(Ficus pumila);萝是女萝,即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看《中国植物志》上两者的分布区域,南方菟丝子南北都有分布,薜荔则多分布在南方。所以,这句诗里面,也就不是真的就写这两种植物。它的重点是在强调一种荒凉感。到处都长满了野草,是不是,很荒凉。“沛中乡里旧山河”,沛,是他们的祖籍,故乡。现如今,仲山如此荒凉,而故乡的山河依旧。咱们再去看看长陵,“长陵亦是闲丘陇”,长陵也不过是平常的小土山罢了。长陵就是刘邦的陵墓。刘邦当年建国称帝,多么厉害,但是现在呢,称帝的和不称帝,他们的坟墓还不是一样,都是一样的长满野草,一样的荒凉。“异日谁知与仲多”,千年过后,谁还去在意刘邦和刘喜的产业谁比谁多呢。人都死了,产业再多有什么用!这里有用典。《汉书▪高帝纪》:“九年冬十月,…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5)。意思是说,有一天,给刘邦父亲祝寿。刘邦就说,想当年,您骂我懒,骂我好吃懒做,对家里的贡献比刘喜差太多了。现在您看看,我们俩谁的产业多呢。底下的大臣听了,大呼万岁,同时大笑为乐。
这样的一首咏史诗,写得多发人深省,是不是。这是有清醒头脑的人写的,比刘邦以及他手下的那些武夫清醒太多了。唐彦谦另有一首《长陵》,也是写刘邦的,也可以找来看看。
唐彦谦生活在唐末,乱世。按照《旧唐书》本传中的记载,先是因为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彦谦举家搬迁到了汉南(今湖北)。之后,军阀王重荣重用了他。这期间,唐彦谦做了州刺史、节度副使等官。不久,王重荣被部下所杀,朝廷追究其部下的责任,唐彦谦就在其中。他就被贬到了汉中(今陕西)。这一时期,唐彦谦被另一军阀杨守亮所器重,他又做了几个州刺史。没过几年,杨守亮也兵败被杀。最后,唐彦谦也死了。死因不详,或者是老死,或者是因为战乱。史书中没有确切记载。在那样的一个末世,战乱时代,一介文人能做什么呢,苟活于乱世而已。所以不难理解,唐彦谦写《仲山》、《长陵》等等咏史诗,写时代的兴衰,写人世的渺小,他很清醒。无论是谁,不管怎么样,都是过眼云烟。
杜甫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20171121
参考资料:
(1)宋学达《晚唐诗人唐彦谦文献研究综述》、罗敏中《唐彦谦年谱》、王兆鹏《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证伪》、李楠《试论唐彦谦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刘莹莹《唐彦谦及其诗歌研究》(注:刘莹莹有多篇论文涉及唐彦谦)、邹世奇《唐彦谦及其<鹿门集>考论》等,截至今日,专论唐彦谦的论文屈指可数。
(2)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下文苑下。(后晋)刘桒等撰. 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5.05 ,第5063页。
(3)陈贻焮主编;陈铁民,彭庆生册主编. 增订注释全唐诗 . 北京市: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在第四册,第986页-第1014页。卷六六五、卷六六六。
(4)刘莹莹《唐彦谦诗歌辨伪》(载《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7月号下旬刊):“《全唐诗》收其诗两卷,拾遗十一首,共一百九十六首。今人王兆鹏先生在《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辨伪》一文中考证出上卷有四十首为宋末元初之人戴表元的作品,另陶敏先生考证出其中《自咏》一首乃元许谦之诗,疑《金陵九日》为明人伪诗。”
(5)《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汉)班固撰. 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62.06 ,第66页
- End -
每日诗词/夜行船(宋·王嵎):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
眉力村| 桃花落,清水流;有佳人,伴左右。
编辑微信:tuobaguo 投稿邮箱:meilicun@qq.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