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那片海(九)桥

作者: 如是斯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06:55 被阅读154次

    第一次亲眼见修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黄公路开始修建,在龙泉河的西河靠近戚家地域修建一座五孔石桥,桥长在一百多米的样子,桥面距河面有六七米。

    那时的修桥技术还是比较原始,乘着秋冬季节枯水期在河床上挖出四个四五米的深坑,几台大马力的水泵不停地抽水降水位,工人们紧忙搬运石块按照图纸砌桥墩,用的是高标号的速凝水泥,否则水位一上来浸泡就起不到粘结作用。桥墩成型后就用沙子堆成半圆形的沙堆,在沙堆上摆放石块然后灌注水泥砂浆,再继续堆砌石块,接着继续灌注水泥砂浆 ,直到桥面平齐。大约一个月后,把桥孔下的沙子挖走,桥面两侧修上水泥护栏,一座水泥石桥基本就成型了。这座桥后来经过多次翻修并拓宽,王黄公路至今仍是连接港口运输的大动脉,每天车流量很大,这座桥也功不可没。现在青连铁路高架桥从这座桥上飞过

    在我的记忆里,洋河除了在王台到胶州的204国道上有一座桥之外,下游没有桥。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到河北岸的营房赶集卖葱,是要拉着车子涉水过河的,全都是土路,不好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环胶州湾高速的修建改变了以往青黄不接的局面,逢河架桥也就是司空见惯了。当时的胶州湾高速全程六十七公里,从青岛的海泊河到黄岛的管家楼,后来两端各取一段成为市区道路,高速路的长度就缩短了。胶州湾高速刚开始命名为青黄高速,可能有人认为既然青黄不接,怕犯禁忌,就改为胶州湾高速了。

    以前从黄岛经204国道开车到青岛市区需要大半天的时间,从黄岛坐轮渡要半个多小时,不过等候时间很长,而且有风有雾的天气轮渡就停开了。高速开通后一个小时就可以,不过也受天气制约,有雾有雪的天气封闭。

    真正解决青黄不接难题的是新世纪到来后的南隧北桥,青岛到黄岛薛家岛的海底隧道建成后,彻底保证了青黄之间可以全天候通行。青兰高速的胶州湾跨海大桥当年成为世界第一的跨海大桥,像一条蛟龙盘亘在胶州湾上。不过总觉得投资一百多亿建设的这座跨海大桥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小车基本上都走隧道,大车走胶州湾高速,这座大桥只有高速免费的时候才会出现车流涌动的壮观场面,平常都是车流稀少,主要原因还是高昂的过桥费,五十块钱的过桥费对司机来说也不是小数目,毕竟隧道才十块钱,胶州湾高速全程才十五元。到目前为止,胶州湾跨海大桥主要作用似乎就是一个标志或者说一个景观。

    胶州湾西岸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修路架桥也势在必行,洋河是黄岛与胶州分界线,五河头以前是遍布淤泥的入海口,现在黄岛与胶州齐心协力填海,洋河两岸初现新城风貌,双积(双埠至积米崖)公路修通,五河头也修建了一座公路桥。再往上游还有几座桥在筹建中。

    经济发展了,路越来越宽,桥越来越多,却有一个不乐观的现象,那就是感觉越来越堵了。一旦特殊情况大堵车,那就绵延几十里,蔚为壮观。

    经常在想,人类在满足自己便利的时候,是否要更多地考虑一下大自然的感受,好多事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做了,就没有回头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经的那片海(九)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jr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