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老人习惯走进回忆去寻找温暖,他的回忆里住着日思夜念却触手不及的亲人和一段不羁放纵的自由岁月。而他口中的故事正是岁月馈赠给他最珍贵的礼物,他半生用来珍藏,半生用来回味。
《活着》讲述的是一位经历了事过境迁的老人的故事,曾经的他风风火火,是远近闻名的阔少,如今的他冷冷清清,过着一人一牛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与其说这是一本成熟的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深情的忏悔录,字里行间都是老人对过往的反省与怀念。
年轻时优越的生活条件给了他轻狂的资本,他流连于青楼、赌场。渐渐嗜赌如命,一步步陷入了他人精心设好的圈套,输光了祖辈所有家业,一贫如洗。按照惯常思路,故事情节发展到这时往往是妻离子散或者父母饮恨而终。然而他却是幸运的,大户人家出身的妻子不记旧仇不惧贫苦与他生死相随。父亲气愤过后也坦然接受了现实,变买了家产让他去还债。没过过苦日子的母亲也换上了粗布衣裳随他下地干活,他也在感动之余步入了正轨。如果故事只定格在这温暖的瞬间该有多好。
然而一件件意外随后接踵而来冲击着这个相依为命的脆弱家庭,父亲意外去世,穷困之中母亲生病,他带着仅有的两块银元前去求医,半路却被国民党部队抓住做了壮丁,被解放军救助后返乡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其实这时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拉开序幕。后来死亡无情地将他身边的亲人一一夺走了,最后的最后,老人孤身一人用回忆一边陪伴逝去的亲人一边慰藉孤独的自己。
书中大多数人物的死亡都是偶然的,出乎读者意料。活蹦乱跳的儿子有庆在给县长夫人输血时被医生肆无忌惮的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顺利产下一个男婴后突然大量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是吃豆子撑死了。往往人物生活刚刚呈好的趋势发展却又出现了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变故,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了粉碎。
我心疼这本小说里的人物,每次读到他们意外去世的情节时我都会情不自禁流下感性的泪水,一半不忍心一半感伤生命的脆弱死亡的无常。也许正是看到了生命的这厮脆弱,越发想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觉得活着就是世间最幸运的事情。
我以前总是惊讶于一些老人面对死亡时的坦然,殊不知他们见多了生老病死,看透了生命的轮回规律,自然拥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当老人埋葬了自己无辜去世的儿子,送走了死在产房的女儿,看着生病的妻子离开,又亲手埋葬过女婿和外孙后,他变的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平静。面对他死或是自己的死亡都有了冷静的态度,同时看多了死亡,他更珍惜活着的时光了,即使一个人也在很好的活着。
从徐福贵老人身上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承受苦难的力量。正如作者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书中的“死亡”暗示的是“活着”,死亡的脆弱无常更突出了活着的不易,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其实活着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
同时主人公在回忆过去时还夹杂着自己现在对过去一些事情的看法,既是自身的反省也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成熟。
活着既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力量, 如果可以,我还想听那位田间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下午,讲述自己的悲欢离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