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高中,在晚自习的时候,有人在放映室放电影,老师只是说有很好看的电影,出自印度宝莱坞。那时,我第一次知道阿米尔·汗,在电影中睿智又脱离俗人的谈吐,让当时的我很是崇拜,他揭露了一个印度社会的阶层问题,同时,也揭露了教育问题。不可否认,这位男明星当时是有着让人痴迷的状态。后来,他肩负重任,提出了众多印度社会问题,和一系列阶层现实,这个国家,这个社会需要我,我应该站出来。
印度宝莱坞,每一年都会出很一两部电影,中国引进的不多,但是每一部都恰如其分的揭露了现实阶层教育问题,社会的巨大反差反应了整个社会。
而《起跑线》也通过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反应了印度的教育问题。教育改变未来,每个人深信不疑。
那时,你们不相信,后来的生命后来的成长,你愈发会相信。我后来想起那篇访谈上有一位导演说的,后来,他们没有考上,等很多年后回家,他们已经在关注果园和生老病死问题了,那时,我就感叹,说不定我还是街头的混混。他感叹,命运多舛,像他的老大哥。
今年,我们拥有一定的机会,在校园里嬉笑玩乐,漂亮的女生穿及膝的裙,帅气的男生漂亮的三分投,校园干净明媚,阳光耀眼。才会有愿你所到之地遍地阳光。
皮娅的妈妈不断发疯似的强调着:“如果皮娅不进最好的私立学校,她就会读公立学校,她就会变坏,学着吸毒,她就会进监狱。”
“如果她说不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就只能说印地语,和你一样。她会被人看不起,这样她就进不了外企,她就不能出国。”
“如果皮娅进不了最好的私立学校,她就只能读公立学校,她就不能读最好的大学,她就不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就会变坏,她就会吸毒。”
而反观现实,你放弃读书放弃接受教育,你会得到什么?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了。

电影中,皮娅的妈妈对皮娅百般爱护,家庭中产,家庭优渥。皮娅的爸爸从印度街头的破旧市场出身,是服装店的老板,在印度的热闹街市,负责一些衣服的设计和销售,生意盈门。而在上幼儿园的皮娅,将要面临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去哪儿上学的问题,她的妈妈每天和他的爸爸商量着,关于她将要去哪里接受教育将要去哪里继续读书的问题。
一系列的电影细节将现实教育问题反应的千疮百孔,教育直指现实之问题。
在幼儿园,皮娅被她的同学妈妈嘲笑,在幼儿园不可以说印地语,这样会毁掉他们的一生,是幼儿园同学之间的互相攀比,去最好的私立学校,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皮娅的妈妈每天都在为皮娅的幼儿园而担心,能不能通过学校的审核,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能不能取得最大的考核分数;在幼儿园,是否会有性格孤僻的倾向,是否能够和他人完美地相处。
去最好的幼儿园,和同学相处时,皮娅经常会感到害羞,和同学相处时,会流露出非常不经意的不自在,父母去见教导主任的时候,时常流露出的担忧和畏怯。家庭聚会时,皮娅的爸爸在晚会上跳起的不合时宜的舞蹈,皮娅的妈妈直接指责他,说他旧市场的贫民气息还是没有改变过,这会让人笑话他。凌晨时分,皮娅的妈妈,会不停嘟囔着,和你一样和你一样上公立大学,说不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永远只说当地的印地语。和你一样,上最差的学校,上你的大学,最后只会学习她们,只会变坏,只会吸毒。
这些细节总是直指问题的根源,这是一个家庭的焦虑,这是中产家庭的不安。
就如同在大城市,要尽早占尽一切教育资源,在很小的时候,就不能输在起跑线,在很小的时候,尽其所能,倾尽所有。就如同经常会被人忽略的问题,在坐标点,在大城市,在当地,拥有本地的户口,才可能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才会获得一定的机会,进学校接受教育。

在面对学校的审核时,审核老师不停的强调要想得到入学资格,必须要接受全方面的审查。为了凸显阶层,不惜花掉所有代价,要注意礼仪要注意谈吐,要注意父母自身的身份,要注意衣着,同时,要特别的显现出阶层特征。这些在入校前鞍前马后的准备,只为了应付一个入学名额。皮娅甚至被带到作家面前,由此来激发孩子和儿童的想象世界,是,她很优秀,她很聪明,她具备完全需要开发的想象力。
校长的出面是一层隔阂,要想进名校进私立学校,只拥有完全的5%的名额,你要接受学校全方位的考核,是否在家境收入阶层等方面,能够入校。
在进行一系列暗箱操作后,他的父亲因为极有可能进行了行贿,而不得不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于是,一家人转到印度最贫穷的地方,开始一场谎言的逃脱和逃避。
在又脏又乱的街道,你可以看到到处都是打着赤脚的孩子,在街边玩耍;他们的父母聚集在一起,讨论布匹,讨论香料;他们的父母在工厂做工,不停的加班;那里的孩子在街道上每天无所事事,因为没有上学的机会;在一个以牲畜为神的国度,经常可见牛和车在街道游走;整个街道贩卖和叫卖声不停,街道混乱。
大量的喜剧细节其实也反映了现实问题。
面临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面临生存条件恶劣的问题,面临饥饿问题。皮娅的妈妈要与他们打成一片,不得不接受廉价的衣料和破旧的穿着,以不为显示身份。他的爸爸重新回到工厂,在以每小时以计的工时之中,为了三分钟的方便时间而不得不被责难。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中,在与他们打成一片时,也要面临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在接受环境的同时,也要接受纪检的审核。
在洗澡时,没有水。
皮娅的妈妈叫了外卖,买回一瓶矿泉水和一盒比萨。
此刻的纪检委员刚要进行检查,只为了看见了一些食物。在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会有纯净水喝?在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吃得起比萨?
皮娅的妈妈不停的将银行卡收放起来,以为了表面上和他们达成同一种阶层。
纪检不检查他,他就不会被揭发,他们还可以申请到入学资格。
在贫穷的地方,在与人同居的地方,在与人相处的地方,有时,也可以看到人性光辉的存在。皮娅的妈妈与她们唱起了最熟悉的印地歌语,在人堆中载歌载舞。他们相信了他,在为区区一个入学名额时,这些人,也会毫不犹豫的将入学资格让给皮娅。和他一起做工的人,会为了他而积攒学费。在那样的地方,他们时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起生活做工。所以,用来逃避的,5%的入学名额,在那些家长面试时,皮娅顺利通过。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中发现这仅有的5%的名额,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公平。
在印度,一个阶层和收入成正比,一个阶层的生活和一个家庭的教育程度和状况,经常是很多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如果进不了最好的私立学校,说不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就不能进入最好的大学。她就会变坏,她就会开始吸毒。那样,我们都会后悔的。”

在婆罗门的教堂,每日祷告,那些等着被接济的人。
皮娅的父母在贫困的小学,也看到了会说八国语言的孩子,也看到了会说中国话的黑人男孩。有时,也惊讶于孩子们的想象力,那些在墙壁上的画作,那些手印,无时不流露出他们的纯真和善良。
在那样的教室,他们欢快的歌唱。一起做工的人不停的安慰自己的孩子,不要急,还有下一年,他的孩子还在为没有入校资格而哭泣。
而电视上还是播放着校长的话语,我们致力于将教育给更多贫困家庭出身的人,每个私立学校的5%,都会为他们保留。
在学校的演出中,孩子们即兴表演,表演各种各样的乐器,眼里散发出熠熠的光芒。
那位校长在名校学习时,经常遭到她们的欺负,为此,穷人的孩子在大学校跟本应付不过来。
如果我把这个学位給一个贫困孩子 那么怎么从中受益——什么
不以物喜 不已己悲
贫穷就会这样子的
电影的插曲中,孩子们这样唱:
生命只有一次
可我有百种渴望
我会将它们一一实现
生命只有一次
可我有百种渴望
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拉吉说:“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父亲?”
这些名额应当属于他们,可是我却从中抽取,我假扮穷人,从中抽取名额,你看这些孩子,他们应当平等他们也如此优秀。你看,他们唱歌时,多么动人和聪明,我相信,他们会有属于他们的未来。
重新修建学校,阳光散在白色的墙壁上,阳光温暖斑驳,他们收到了第一本书,每一叠厚厚的书上,男孩大声的朗读英语单词。
他们总说,你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好像是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有人轻描淡写的写出一句话,最起码要花十倍的努力。你听到这些话锋时,已经恍惚过了那些阶段。
如果不关注及格线起跑线,在整个电影中,能够完美的将镜头打在皮娅的身上,只是从中所得的看到了属于她的选择,这也是价值取向的另一种。
起跑线本来是喜剧在啼笑皆非的情节里,却反应折射出众多的问题。影片的最后,皮娅也会有机会进私立学校,新建的学校白色的墙新修的木和干净明亮的黑板。
每个男孩女孩要能真如校长所说,我希望那些私立的学校也能有5%的名额,为那些贫困的孩子,这样也是为了维护教育的公平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