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暗了下来,已经不像白天那么明亮。夕阳已经落下山去,天上再没有阳光。没有阳光的天色,逐渐朦朦胧胧。如果夕阳落下去的时间越长,那天色就越暗,灯光在逐渐变暗的天色里亮起来。
大树再也没有了影子,房屋也没有了身影,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也就没有了阴影。
四处是树林覆盖,人们在树林下面,尽情嬉戏,各种锻炼。跳舞的,唱歌的,走路的,锻炼胳膊的,锻炼大腿的,打乒乓球的,坐在凳子上闲聊的,不紧不慢溜弯儿的,应有尽有。
喜欢大树遮盖天空的感觉,也喜欢天空无所畏惧的感觉,更喜欢人们自由自在的感觉。这就是活着的感觉。
树林里,花坛边,小溪旁,蝉鸣的叫声越来越响亮,青蛙的欢歌声越来越明亮。就算人们高唱凯歌,就算人们谈天说地,就算舞动的脚步声响彻天际,也依然能听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包括蛙叫和蝉鸣。
甚至一度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的叫声胜过了人们各种声音,覆盖在人们的声音之上,人们的声音变得若隐若现。而他们才是自然界真正的主旋律,那种千军万马一笑而过的狂啸。那种叽叽喳喳从来不停息的议论,一点不亚于人类的口水之战,火热而激烈。
不知道为何在盛夏的夜里,他们叫的如此欢腾。像是一场篝火晚宴,又像是一场交际舞会,或者是一次难忘的国际会议。因为里面有的声音尖锐,能听出来是国语,还有的声音咿咿呀呀,支支吾吾,有点像外语。
自然界就用他们的语言,表明各种生物的存在。各种声音充斥在耳朵里,就算人类有无数的音乐天才,也演奏不出大自然这么美妙的乐章,谱写不出那么优美的旋律。
那些声音此起彼伏,一波刚起,一波又马上响起。又像一场浓烈的交响乐,此处舞毕,另外一首马上又动情开始。
坐在这个氛围里的人们,只有挨得特别近,说话才能听见。否则就只能听见那些鸣叫声。在这个和谐的自然环境里,找个椅子躺下来,闭上眼睛,享受自然界所有的美好。
黑暗里的树林意境悠远,树叶在昏暗的夜色里再也没有了绿意,都蒙上了一层暗色的光影。所有的树叶都是暗色的,深黑色的。里面透露出星星点点的天空的灰暗颜色,那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大树下面躺着坐着或者是走着,都能心旷神怡,安静安宁。不管是再悲伤再快乐,都看不出来脸上的颜色和情绪变化,夜色掩盖了这一切的真相。借助夜色的暗淡纹理,没有了身边的纷杂,反而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内心。
暗色,能够带来心理的亮光。因为黑暗,所以明亮。这个光亮不是自然界赋予的,而是自己本身在面对外界黑暗时刻,心灵产生的光线。这个光线在黑暗里根本就看不见,但是自己会在黑暗里看见我们自身,那是自己的洞见。
肉眼的视力是有限的,就算是有一天能够登上珠穆朗玛峰,看到的风景也是局限在我们视力范围之内。而心之眼,是不受时间、空间、距离和身处何地、何时所限。心之所到、心之所向、心之所在,就是我们活着的此时此刻的境界。别无其他。
所以常常想,天上那轮明月,是否看见了黑暗里的自己?天空那么大,一望无垠。而那轮娇小的明月,该是多么孤寂,多么孤单。就那么清苦的在天空里,听不见树林里的虫鸣,也听不见人们欢乐的笑声。月亮会给自己唱歌吗?不为着消除寂寞,也不为着喧嚣繁华,只是在一个冷清的夜里,让自己看上去不再那么孤单。
无论月亮是否独行,黑暗总是笼罩着大地。黑暗和月亮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时间内,当月亮升起意味着黑暗到来,而当黑暗来临,月亮却未必见得就正常出现。
月亮不是经常来,但却时常走。自从它出现在夜空里的时候,就没有停留。它不会为谁停留,就算夜晚是为它而来,暗色是因为它而存在。它只是不停的走,因为当黎明来临的时候,它必须走出黑暗,走出夜晚,消失在那个光彩耀人的白天。
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也像月亮一样,只有晚上出来光耀人间,而白天却不知道他们的去向。虽然他们可能也一直存在,但是却看不见。
这就像那些值夜班的人们,特别是电站的值班人员。因为有了他们的值守,人们才能安然入睡,灯光才能灯火通明。他们点亮的不只是夜晚的灯光,还有人们心里的亮光和手机上那一束看得见的心灵之光。
不管白天有多热闹,工作有多繁忙,有多舍不得白天所有的时光,夜晚都会不约而至。夜色笼罩在过去的白天,也笼罩在此刻的夜晚,同时也笼罩着即将到来的黎明。
喜欢夜色的安静,也喜欢在夜色里畅游各种思想。很多人如此眷恋夜晚,久久不愿意睡去,是因为夜晚的神秘,夜晚的美好,夜晚的一切可能。
在繁忙的工作当中,白天的工作如果没有做完,常常想,如果再能给到一个晚上,仅仅只需要一个晚上,就能把所有的事情搞定,所有工作完结,所有的一切安排妥当。
仿佛这一个黑夜,就能完成无数个白天的工作。如果一个完整的夜晚所有的时间加起来,真的能抵上两个白天的时间。而且晚上的效率是白天的两倍不止,因为黑暗无处可去,也无处可逃,只能专注再专注,效率高效率再提高效率。所以往往只需要多一个夜晚,所有的困难基本都会迎刃而解。
夜晚是黑暗的,也是高效的。人类不会离开黑暗,也就不会离开夜晚。
尽管树林边的那些鸣叫声一直响彻于耳,但也仅只是在晚上的7:30~8:30的这一个小时之内,那些叫声从来没有停止。而一旦过了这个时间,四周的一切就安静了下来。
偶尔大街上有一辆汽车开过,也看见树下有一对情侣坐在那里窃窃私语。锻炼的人们小声的交谈着,轻轻拍打胳膊的声音,慢慢触碰大腿的声音,清晰而遥远。从这一刻开始,这里又回归到了人们的世界。
只是因为月色变得越来越深,小孩子们都被大人催回家歇息去了,还有年纪稍大一点的,依然坐在椅子上,摇着蒲扇,轻言慢语。
天上那一弯月亮,静静的看着这世上的一切。人们也看着它,如果人与人之间住的不太遥远,那么在同一个夜晚看到的应该是同一个月亮。只是有的人在宽广的操场上看那轮明月,有的人在小区里闲庭漫步欣赏那个月亮,而不远的你是否在窗户里遥望那轮弯月。
如果心与心的距离太过遥远,就算皓月当空,就算抬头仰望,也看不见思念的身影,也听不见想念的心声。心不通,什么都会阻塞,包括视线,包括黑暗,包括在黑暗里的视线。
游走在这样的暗色夜里,我们彼此都看不见对方的脸。我们跟自己散步,和自己聊天。为着自己感动,也舔自己的伤口。
月亮在那么远的地方,无动于衷。那些已然睡去的小虫小鸟小飞蛾,也不习惯于熬夜,它们又不写小说,何必睡得那么早呢。
有时候喜欢夜晚,胜过喜欢自己。夜里一切皆可为,也一切不可为。可为那些能为的,不为那些不能为的。
时常坐在夜晚的大树下面发呆,如果不是蚊子咬自己,如果蚊子不那么贪婪,吸的血太多,如果自己没有防御能力,感觉不到疼痛。那么坐在大树下是很安逸的,安逸的就像禅定,虽然永远不可能达到如佛的境界。但是那个时刻,心是没有动荡的,没有任何的不安全和慌乱。
也并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总觉得在大树的下面好像就有了依附,有了安全。这种体验来源于人本身对安全的一种渴求,更何况在黑暗的深夜里,四周安静,万籁俱寂。
如果没有房子该有多好。没有房子就没有人急切的盼着自己回家。在那个家里,所有的爱和希望,所有的热情和光亮,是不太愿意接受黑暗的,包括黑暗的夜。
黑夜里,当被问到去哪里时。总不能说要去黑夜里纳凉,要去黑暗里寻找自己,要去黑夜里寻找光明。或者,要去那棵大树下黑暗的坐会。这些都可以做,但是并不需要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来,连月亮都怕不被理解。
当月亮独自出现在天空的时候,也有人要它回到白天的光线里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月亮所到之处,自带光辉。虽然那种光亮,照见的是世上的黑暗。但是抬头仰望它的人,总是能在黑暗的夜里,发现自己心里的亮光。
如果能在黑夜里一直走着,是不是会像月亮一样,伴随着那些蛙叫虫鸣和自然界的各种声响,从这一个黑暗走向另外一个黑暗。而黑暗一旦过去,光明一定会到来。就像夜晚过去,白天到来。就像月亮走远,太阳出来。
而那些夜色一旦暗下来,一切也就恢复了最初始的模样,包括本性和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