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改变学《论语》的方法

改变学《论语》的方法

作者: 暖心清脑 | 来源:发表于2024-10-14 22:28 被阅读0次

成长是具体的。

如果想成长但又不知道往哪里走,那就回到具体的地方。

霍韬晦教授在《人生的平台——专业之外》中提到,“弄清楚你现在的怀疑、困惑、障碍、辛苦是什么,问题的产生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一定要先认识自己,不要离开自己来谈问题,更不要抽象地、空洞地讲目标、目的。那些只是空话,说了等于没说,根本不能帮助你。”①

霍教授说的是“真学习”。

看回自己,酷似在透明玻璃前不断碰壁的蜜蜂,是“假学习”。

我18年左右开始读《论语》,读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像烧一壶永远没烧开的水,烧一会,停一会,断断续续,收获感极低。

问题在于,我傻傻地坚持用朗读的方式读论语。

一开始,想的挺简单——先把文本读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注重读书的遍数,后续再深入学习。

然而,多年来就没有迈过第一步。

具体的情况是:

我在朗读时,脑海中不能瞬间浮现这一句的意思。这挺正常的。说明掌握不到位,需要放慢速度,加深学习。但我为了保持连贯的朗读,掌握不到位的地方不停顿、不细究。结果就是,这次把握不到位的地方,下次依然存在。

其实,论语不是我们惯用的日常语言。所以,即便学习过,但不熟透的情况下,需要在脑海中经历“翻译”,翻译成自己理解的语言。

为了保持朗读的连贯,这种“翻译”被迫中止。就好像,一个练习驾驶的人,刚能磕磕绊绊倒车入库,就被要求在30秒内顺畅完成这个动作。

这是极不合理的!

之前,我让这种不合理在自己身上持续反复发生,损伤读书学习的兴趣。

核聚老师在《学习,是很容易造成悲剧的》中提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这是一种高强度的元认知。”②

最近,我换了一种方式读论语。

因为,比连贯更重要的是理解。

而对文本的理解,不应该是模模糊糊的评价,应该是清晰的判断——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

读一句,把这句话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如果说不出来,那很好。正好说明对这一句的记忆和理解不到位,可以查漏补缺,重新学习,再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参考资料

①弄清楚你现在的怀疑、困惑、障碍、辛苦是什么,问题的产生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一定要先认识自己,不要离开自己来谈问题,更不要抽象地、空洞地讲目标、目的。那些只是空话,说了等于没说,根本不能帮助你。

《人生的平台——专业之外》,霍韬晦教授,P25

②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这是一种高强度的元认知。

核聚,《学习,是很容易造成悲剧的》

相关文章

  • 诵读论语有什么好方法来排队形

    诵读论语有什么好方法来排队形 论语诵读(121(1)班表演) 齐:论语 领:子曰(手拿戒尺,摇头晃脑) 女:学而时...

  •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这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中的句子,也是整个《论语》的开篇之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以前对此不以...

  • 学论语学而篇1-16(6/100天)

    学论语1.1-1.3学而篇(1/100天) 学论语1.4-1.6学而篇(2/100天) 学论语1.7-1.9学而篇...

  • 孔子身世

    《道德经》学完了,准备开始学习孔子的《论语》。同样采取慢慢走的方法,细嚼慢咽。好好领会圣人的智慧。在学习《论语》前...

  • 跟着《论语》学读书方法

    读书的时候,总觉得古文晦涩难懂,除了课本上的一些必学知识外,很少会想到自己主动去阅读相关的文字。每每看到别人在创作...

  • 寓乐于学的境界

    一一学《论语.学而》有感 《论语》是孔子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述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论。而《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之...

  • 你正在被“通俗”引入歧途

    当年我批于丹的时候,很多人反驳说:她用通俗的方法把深奥的学问推广开来,掀起了全民学《论语》的热潮。 当我的《当论语...

  • 学论语1.13-1.16学而篇(5/100天)

    5/100#100天改变自己 -----百天读书,阅读经典。 论语学而篇(完结) 【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

  • 学论语1.7-1.9学而篇(3/100天)

    3/100#100天改变自己 -----百天读书,阅读经典。 论语学而篇 【原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

  • 幸福感恩日记第31天

    时间:2019年12月2日 (农历十一月初七) 周一 天气晴 学经方法:137累积法 学经内容:《易经》;《论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学《论语》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vz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