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第十九章,有些伤感。
这一章整体写的是柴静在《新闻调查》六年时间里点点滴滴的回忆。
前半部分引用抑郁症患者宋的故事写了柴静和同事也是好友的老范之间曾有过的一些矛盾。
宋那时还非常年轻,才二十几岁,因为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所以才导致的抑郁。
宋的父亲给他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应该怎样怎样去做,总是会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去教导和劝诫,这样导致的结果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抗拒,你越是让我往这个方向走,我越是不往这个方向走,总之就是对着干。
柴静身上也有这个问题,以前她从来没发现过,后来在多次采访中有几位被采访者跟她提了这个问题,于是她又询问身边的一些同事,这才发现了自己身上有这样的问题。
柴静与老范的矛盾大多也是因为这个,柴静总是认为自己的判断绝对正确,所以在遇到与自己处事风格不同的情况时,她不是给予建议让对方去判断,而是直接告诉对方,你应该这样去做。
所以当时老范特别委屈,她感觉自己的努力柴静并没有认真的对待,感觉作为好朋友的柴静并不理解她。
有段时间我也反思过自己,在我身上也有这样的问题,总会感觉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于是在给予别人建议的时候会带有强制性,这种情况理解的人可能不会计较,不理解的就会有内心被压迫的感觉,会特别想要反驳我。
后来我慢慢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慢慢的在让自己主动去改变,如果要给对方建议的话,我会先说一句:我跟你说一下我的看法,只是建议,供你参考...
其实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给自己做决定,只是希望得到你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至于决定,让当事人自己去做,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这一章通过宋的故事也让我有些感触,我从小就不会夸人,这一点也像我爹,我长这么大我爹也很少夸我,但是我又理解我爹,他就是那种传统的父爱,好听的话说不出口,一直都是默默的爱,如果想对我说什么好听的话,他不是直接跟我说,而是让我娘传话。
不会夸人,在如今这个时代可不行,所以我也在慢慢的要求自己,多夸人,多观察别人身上的优点,一方面夸别人,人家也高兴,另一方面人家身上的优点,也值得咱学习。
这一章的后半部分就是回忆,就像我们在大学时同一个宿舍的舍友当时都关系特别好,但是大学总有上完的那一天,舍友也总有分开的那一天,现在再去回想,这些都是宝贵的回忆,回忆也总会带有些许伤感。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还聊到了关于离别的话题,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同时也会和很多人离别,当你们开始认识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有一天可能会离别,每个人最终的重心都会回归家庭。
有些朋友离别了就真的离别了,而有些朋友离别了其实关系还在,就像前几天我写的那哥们,几年不联系了突然见一次面,彼此依然还是那么熟悉。
能够拥有这种朋友不容易,需要理解、宽容、懂。
最主要的是,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