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无意中翻看幼儿园中班的课本,孩子们正在背诵道德经,最后几页有个历史故事,其中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这一故事,详细看看,发现和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说的《鞭打芦花》不是太一样,鞭打芦花的故事我一直有模糊的地方,故事发生有些不合情理,但看到这篇故事心里就踏实了,故事也就顺理成章了。也能理解,相声嘛,就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下面就是幼儿故事的真相:
周朝时,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却是只装着芦花的衣裳。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到外面推车子,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丢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的全是不保暖的芦花,父亲这才知道真正的缘故。回家后,父亲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意思是说,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疼爱还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皮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这就是鞭打芦花故事的原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