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极致品书――书籍想法
《沉默的大多数》| 评论与社会进步

《沉默的大多数》| 评论与社会进步

作者: 莫伊宁 | 来源:发表于2020-02-27 21:13 被阅读0次
    沉默与言说,愿我们都有权选择

          《沉默的大多数》收录了王小波四十多篇杂文,从生活细节和特定事件入手展开评论,以期望为镜、以西方为镜,描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差距和问题。

          “沉默”不是一种性格,而是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的无奈之举。作者期盼并呼吁自由,关于言论、关于思想认同、关于审美等。作者也呼吁尊严,希望人被当作个体的人对待,希望能为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等,希望人们能够摆脱被动沦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命运。

            作者的声音在其写作之时并未得到广泛关注,但在死后被大力追捧。我想并不是每种言论都要等到作者故去后才会被认同,但越是期望高或有远见的作者,越可能等不到自己的观点被广泛接受甚至成为现实的那一天。而之所以当下的许多读者难以与之产生共鸣,或许正是因为其所揭示的问题逐步被改善或解决。

            认识差距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落后与先进的差距。评论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社会至少是社会的一部分意识到这种差距,或者提醒这种差距的存在,从而不满足于当下的状态。这种作用约莫与历史上的谏官相似,专门说些忠言逆耳。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便能理解这种“逆”有多重要,一个封闭系统会自然走向无序和混乱,最终走向灭亡。要改变这种自然灭亡的趋势,势必要做一些让“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的逆向功,通过耗散来激发系统活力,避免系统走向死寂。从国家层面来讲,这种耗散就是“改革”。另一种好的做法是把目光看向系统之外,形成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能量交换,向别的系统学习一些好的做法,这便是“开放”。

            当然,认识差距还不足以达成期望。踏踏实实做功,实实在在改变才是缩小差距和达成期望最重要的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此前阶段的主要问题被解决,新的社会期望随之产生,差距永远存在,评论永远不止。王小波只有一个,但评论家前有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爱与讽刺》)诸君,后有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等人,期望改进的方向大体一致,但具体期望值有所不同。自由、尊严等看似相同的话题,在每个时代都被赋予新的含义,没有最高期望,只有更高期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默的大多数》| 评论与社会进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df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