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语言与富丽辞藻
毕业四年来,我很少再读书了。生活看似逍遥,却一直在波峰波谷中更替。前段时间抑郁消沉,无情无趣无以寄托,一时间冲进了这所陌生城市的图书馆。好在图书馆的气味都是相似的。
社科阅览室一排排书架上摆着诸如“用人识人”、“读懂心理学”以及“名师大家之谈”......仿佛即便不在开阔的人世间,也得受人影响,躲到角落也会被拎起来被人教你点什么。所见既如此,我想我不如去翻翻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的册子得了,大多也落得个客观。于是就找到了一本介绍台湾经年政治与人民生活变迁的书。原想着它的文字会多么理性,“某某年到某某年,什么政治阶段,政治人物做了什么,台湾内外影响,人民的生活咋咋样,最后再以该政治阶段使人民共同见证了台湾的啥啥啥作为总结”。这我也是能接受的。
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竟以作者“聊八卦”的口吻展开的。从它的文字里,政治人物不再是中性的、黑白的,而是有个性的、有色彩的。大到在政治变革中如何阴损、运筹,小到生活里爱穿什么颜色的夹克。国民党退守台湾也不仅是一件宏观动作了,外省人逐渐融入与改变台湾社会的心路历程也被一一描述,自得的心情与心酸的情感在小人物写实中尽得展现。文字散碎、细化,但你想知道的历史变迁它都一段段地呈现给你了。语言平实自然,似跟局内人忆往昔,对局外人讲故事。它不曾“胁迫”我,就将思想、精神、脉络“灌输”给我了。
正因为这本书的影响,所以我打算重拾读书的业余,因而决定翻翻男友经年积灰的书架。其实也就几本而已,选择性着实不大。这一翻,竟看到了熟悉的作家名字,毕竟是我初中课外书架上最熟悉的人了。这本依然是散文风格,其中有一篇畅谈了作者对某地的特殊情感,因而引起了对其母亲经历的回忆。原本我对这类将风土人物与时代结合的文章颇有好感,然而却堪堪融入了一页就被某一段硬生生地拽出来了。那一段偏偏景以咏情、文以永志,告诉我她认为这样的、那样的。全篇读完大概有三、四处这样的“升华”。假若她不进行思想“拔高”,我也是懂她的。偏偏拔了高,却脱离了土地。
我想,通俗的语言体现的多是内容本身,越回归内容就会越渗透思想。富丽的辞藻多是表达自我吧。喜欢哪一类全由个人,我自己最是讨厌被拎着耳、按着头一一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