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4小时热水的方便,促使我形成每天泡脚的习惯。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晚饭后,泡了脚,躺床上,勉强看两页书。近来少有读书的心情,浮躁,有点放任。随手拿床头的书,读了篇汪曾祺散文《翠湖心影》,昆明城区的翠湖。按说是平常的,就怕是这样的感受。对事物麻木,没有兴致。如果觉得平常,怎能写得出《翠湖心影》。我现在差不多是有点麻木,有点疲倦,写作也有些应付。偶尔想写,又写不出心里的那种感觉。
然后躺床上刷视频。刷视频是完全不用思考的,一刷一个多小时,似乎有瘾,事后感到太无聊浪费了。
感兴趣的视频不多。有一个连续视频,一个男人,带三个孩子,在乡下的劳动生活。大的是女孩,估摸十来岁,已能帮忙干活了,掰玉米,背玉米,还会做饭炒菜,带领弟弟妹妹上学。最小的妹妹。三个孩子都很懂事,可爱。男人的言传身教,充满爱与和谐。这个家没有出现女主人,让人感到因缺失而产生一种同情的敬意,不容易。这个视频拍得好,很亲切,让人想起过去的农村,想起兄弟姐妹一家子在一起的友爱生活。
也刷到骑行、旅行的视频。单人单车骑行,野外露营,很辛苦,也危险。这一种骑行不是我想要的。在路上,尽可能慢一点。可是,路上没有不辛苦的。
了解了一下独库公路。全程561公里,有草原,有河谷,有峭壁,有隧道,有雪山。是景观大道,也有一定危险。当年,修建这条公路,每三公里牺牲一名战士。这是一条不一样的公路。气候因素,冬季限制通行,最佳骑行时间是七八月的夏天。
刷了一会视频,留半小时的时间听音乐,如果全刷视频,感到很空虚,时间都被带走了。听音乐,静下来,时间属于自己。轻音乐,舒缓的弦律,让人轻松,也让人浮想联翩。
想到家乡。想到过去。
这个时候的家乡,农活是锄草,施肥。玉米一天天长高,红薯牵藤铺满地,一片绿油油。
想到稻田。我家的稻田有两处。一处在“面湾”,稻田大部分都在这里,这里的田肥厚。有一块大田,就是面积最大的田,能打十余担稻谷。现在,在大田盖了房子。另一处在“解放沟花枝崖”。从老屋往西北方向走,经过下头屋前的一棵枣树,下坡,坡路边有牛栏,有野生的刺槐,牛栏刺槐下边,就是流经老屋门前的小河。过一座小桥,走河的西岸,沿河一直往下走。河左边都是水田。到了下段,是山脚下的小路。过了这段山路,就到了一处开阔地。老屋的小河与从山上两个小组流下来的河在这里汇合,形成一个三角地带,河床是一大块光滑的平石板。河的南面就是我家的稻田。稻田依着一座小山。田瘦,收成总不及面湾的肥田。但这里给我留下的却是愉快的记忆。
家里每年都要种一份糯稻,就种在花枝崖。九十月,稻谷熟了,黄澄澄一片。收割后,还可以扒泥鳅。这块稻田靠山的一处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下方悬空出一块烂泥,常年照不到阳光,长不了稻谷,却是泥鳅的窝。
新稻下来,碾出新米,煮出的米饭,真香。我仿佛还能闻到大米饭本真的香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闻到过家乡新米的米饭香。
重阳到了,糯米做成糍粑。想起糍粑,就要吞口水。前几年在家,还特意在街上买糍粑吃。但总没有过去自己家里做的味道好。
现在想家,想的更多的是家乡的吃。很想吃辣椒炒毛鱼,虾米豆腐,生腐千张等菜。
如今,稻田早荒芜了。做糍粑之类节庆的的事情,也只是出现在少年时候。人事变化,早已经不同了。
有人说,故乡不是用来回归的,而是用来怀念的。如今我的感受就是这样。
一想到这些,莫名的愁思就冒了出来。也许,傍晚是容易让人愁思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