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一次出差,飞北京,4月。
2018年的第一次出差,飞上海,3月。
2019年的第一次出差,飞长沙,1月。
每年第一次出差,就意味着全年出差的帷幕就此拉开。今年这幕,拉开得更早。
过去的三年,以每月2次出差的频率前进着,飞机高铁各占一半,每月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或在出差的路上。

虽比不上业务繁忙的“空中飞人”,但也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忙碌的工作之余,我还收获了人生的一些改变。
去年6月底开始在简书写作,至今半年的时间,我写了42篇文章,平均每月7篇。共七万字,收获了300多个喜欢。
我知道自己的“成绩”还不值一提,但在此之前,我竟不知道自己还能写这么多文字,还能够收获这些认可。
一直以为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满,无法容纳更多的事情。
但写作一段时间才发现,自以为紧凑的时间表中,原来还可以“挤进”几十篇文章。
写作还需要足够的输入,于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原来还能再“挤进”几本书、几堂写作课。
我们的时间还有很大的弹性,远没有到“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程度。
曾经看到一个概念,“时间的颗粒感”,指安排每天各项事务的时间单元,可以理解为每天的时间由多少块组成。
成功的人,往往时间颗粒感都很细。他们把每天的时间切成很细的单元,细到诸如吃饭、午休、会议、阅读时间,都可以用分钟来计,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去一丝不苟地执行。
网上流传过一张王健林某一天的时间表,从早上四点开始,他的时间就以分钟拆分成12项之多。在这样的安排之下,他一定不会错过每天重要的事情。

我们只是看到了大佬们一天的时间表,而每天,他们都是这样坚持的,这就是他们保持高效的诀窍。
我们经常羡慕高效率的人,其实高效率无非是把每天做好细致的计划,并且一步步去完成。
做计划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
我曾经为自己做过时间表,简单粗暴地分成了早中晚三段。把我想要坚持的爱好,如写作、书法、英语等都列进去。最后却发现,时间真的不够用,还要拆分得更细。
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会发现,原来洗漱和早饭时间可以听完一节经济课,上班的公交车上可以读完5篇英语新闻,下班前的半小时可以读完20页的书。
而在这之前,时间都在刷微博看段子中流逝了,而我一无所获。就像风穿过树林,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
习大大说,我们都是追梦人。
逐梦之旅,漫长而辛苦,从来不会是一步之遥。生命的长度无法延长,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深度,就像装满石头的瓶子,还可以再装进沙子。

出差途中,在飞机上“挤”出这些文字。希望新一年的时间里,“挤得进”更多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