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人,每天坚持读书打卡,读书生怕不细,不仅做读书笔记,还绘制成思维导图,谈起道理来一套套的,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抓耳挠腮,不知该从何处下爪。
于是喟然一叹:还是学艺不精,积累不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还需要继续学习。于是继续努力地看书、画思维导图。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所说: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而是“判断与选择”。
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就像我们在学校学,侧重“知道和理解”,只要我们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解决考卷上的试题就好。
当我们跨出校门,开始工作后依然需要学习,但此时的学习已经不局限于“知道和理解”,而是变为:运用所学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这时,我们学习的目的,已经从“知道”转变为“应用”,而当我们开始这一转变的时候,“知识”已经开始逐步转换为“认知”。
为什么有些人很认真地读书、做笔记、摘录精华,然后画出思维导图,每天都在学习的海洋中遨游,但却没有任何改变?
因为他们仍在“学习”层面上停留,而没有将所学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联结,并通过应用实践加以强化,从而形成认知体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那些知识离我们有些远,无法对我们产生触动,无法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相联结。
比如王健林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设定一个小目标,先赚一个亿!”
在他看来,一个亿是个小目标,但对于我们而言却很遥远。而他赚一个亿的方法和思路,我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可以借鉴,但我们能够复刻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点向外扩展,认知也是一样。
故此,想要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只抓取那些(在现阶段)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应用转换成自己的体系。
简单来说,想要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者块,通过自己的视角将这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和观点整合到一起。
随后再不断地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完善,便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认知体系。
想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有两个关键点、三个关键步骤:
1、产生触动
每本书、每堂课、每一次实践、每一次与他人的沟通,都是学习。找到其中触动自己的点,从这个点开始发散性思考,将其记录下来,并应用于自身,让自己发生改变,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并不需要全盘接受。
毕竟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阅历不同,认知体系不同,对事情处理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就像前文所说:王健林赚取1个亿的方法,在我们身上是不适用的,但他书籍或者演讲中的有些内容,则是有可能被我们所用。
耐心寻找到那个触动我们的点,那是提升我们认知的点火器。
2、产生关联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记了很多的笔记,也收藏了很多的视频、文章,但如果没有与我们的实际产生关联,只是深深地埋藏在故纸堆中,或者尘封于收藏裂变之中,不为我们产生任何的价值,它就是无效的。
那么,如何让这些曾经触动过我们的“宝藏”发挥出作用,就需要以下三步:
1、能用自己转述,让别人能听清楚、听明白
2、需要的时候,能随时提取出来;
3、生活中经常练习或使用。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
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了解很多方法,但如果用不出来,或者说不能在合适的时机用出来,那么“知道”又有什么用?只有通过上面所说的方法,将这些“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中,并且不断通过应用实践进行完善、改变我们自己。
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