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 周六 晴 文/想想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二十不惑,才能勇往直前》。
前段时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二十不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
这部电视剧聚焦的是95后大学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四名女生的青春烦恼和成长困惑的故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屡屡遭遇挫折,但都格外勇敢,面对未知的未来,并不胆怯畏惧,可能是因为年纪相仿的缘故,我看的时候特别有代入感,故事的结局,每个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怀揣着对梦想的热爱与渴望勇往直前。
女主角。突然就很想和大家说一说我的二十岁。
2012年,我被确诊为全身性多发软骨瘤,去医院动了手术,落得一身伤疤。15年,右肩胛骨有包块突出,算是复发吧,又去医院缝了几十针。进手术台挺害怕的,害怕进去之后再也出不来。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段经历会带给我什么,成年后,从师范毕业分到学校教书,正式进入大人的圈子,我才发现,人在年少时的磨难会让她更加坚强,经历生死后会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
于是,我尝试着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点滴,去年七月,我很荣幸加入县作家协会,并成为理事会的成员之一。
跟着前辈学习,走访县城周边,欣赏自然美景,感受生命的美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我宝贵的财富。
可是,人总会有一段时间的迷茫期,更何况是二十岁的我们。每天上课,批改作业,从家到学校,遇到的问题又是一个接一个而来,日复一日的教书生活,使我身心疲倦,不禁令我陷入沉思:难道我一辈子都要如此吗?重复这样乏味的生活?
那段时间,我把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胡同。我常常问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是合格的吗?怎样的青年人才能代表我们这一代人?
现在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最好的状态是: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足下有远方。
心中有梦。什么梦?
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向新时代青年寄语中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新时代青年的中国梦。
眼里有光。什么光?
在一次县作协采风活动中,我采访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年轻母亲汪桂荣,她不到三十岁,她是不幸的,年纪轻轻,突患疾病,血型又特殊——熊猫血,让骨髓移植的难度加大。她又是幸运的,遇上了国家的好政策,与亲人骨髓配型成功,活了下来。
在与汪桂荣的交谈中,她说:
“现在我身体好多了,可以继续带小孩读书,孩子的爸爸现在在外面打工,家里公公承包了水库,种植水稻和柑橘,村支书常来帮忙。我相信,我们家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她的言语中尽是期盼,汪桂荣戴着口罩,我看不清她的面容,但是我看见了她眼里的光,自信而坚毅。
这个光是重生的光芒,是希望的光芒,是对美好生活憧憬的光芒。
足下有远方。远方在哪里?
作家三毛在《远方》一诗中写道:
远方有多远 请你请你 告诉我 到天涯 到海角 算不算 远 问一问你的心 只要它答应 没有地方 是 到不了的 那么远
所以我说的远方并不是我们一定要去到祖国的各个地方,而是我们的内心可以容纳天涯海角,即使远方再遥远,心也可以抵达,用我们的脚坚定地走出每一个步伐,不骄不躁,铿将有力,足下的远方即在眼前。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新青年有无限可能,勇敢追逐梦想,能够代表我们的又何止一种呢?
1919年,无数爱国青年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帝国主义走上了街头,用他们的行动彰显了青年人的担当。
一百多年过去了,青年的热血依然滚烫。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不惧病魔,换上战衣,和死神斗争的年轻医护人员;站在抗疫一线,尽心尽力的青年志愿者;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的共青团员……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着微弱的光,依旧用行动践行了责任与使命,共同谱写了新一代青年的绚烂篇章。
鲁迅先生当年给青年写下这样一段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读到这段话时,我想到了《二十不惑》的结尾,姜小果站在空荡荡的宿舍里,回望过去跌宕起伏的一年。
在关上宿舍门时,她在心中默默地与自己的二十岁告别:“再见了,我的二十岁。也许未来会有新的困惑,但此刻,我拥有对生活的答案。此刻我想说,二十不惑。”
最后,和大家推荐一本书籍,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读书、修身、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等。
夏丏尊先生在序中最后一句写道:“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也愿二十岁的你,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足下有远方,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