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所谓的合群,你会跟一群人吃吃喝喝,讲些下流猥琐的荤段子吗?
为了所谓的前途,你会“审时度势”,拉帮结派站队吗?
为了所谓的权利,你会媚脸谄笑,去讨好一帮熊孩子吗?
......
不用急着回答,我们先看看汪曾祺《徙》的高先生是怎么做的。
高先生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
高先生是《徙》的主人公,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居然有四起四落。
一起
高先生年幼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后拜师于谈甓渔,经他调教,高先生中了秀才。有的人考到五六十岁都还考不上秀才,中了秀才的高先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这是“一起”。
一落
高先生考上秀才的第二年,政府就停了科举,这对读书人来说打击很大。就像我们备战三年,准备高考,在考试的前几天突然通知取消高考了,甚至连中考也取消了,你肯定会心痛。这是“一落”
二起
取消科举后,高先生收入来源没有依靠。为了赚点生活费,高先生去读师范,毕业以后去小学当老师,有了稳定的收入。这是“二起”。
二落
去到小学当老师的高先生,因为脾气耿直孤僻,跟同事不合群,被同事排挤、诽谤,职业生涯不顺利。这是“二落”。
三起
在小学当了一段时间老师后,第二年,高先生调去初中当语文老师。在初中授课期间,他的教学方式得到校长沈石君支持,同事关系融洽,教出来的学生语文功底也很厉害,职业生活一帆风顺。这是“三起”。
三落
因为党派斗争,校长沈石君被联名污蔑,被迫辞职,高先生也被牵连,不能继续留任。这是“三落”。
四起
失业在家的高先生,收到原来的小学新校长的邀请,聘请他回来当老师。这帮助高先生解决了一定生活难题。这是“四起”。
四落
回到小学继续当老师的高先生,继续受到原同事的排挤和嘲笑。课堂上,教育局局长的儿子也怂恿学生一起捣乱。不管是同事关系还是师生关系,高先生都受到打击。这是“四落”。
高先生在当时的时代,也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但是,透过这个小人物你会发现背后历史和时代的沉重。
清末民国初期,科举可以说是当时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废科举,就相当于断了他们的生路。到了民国,各种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定,读书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小说也是通过描写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来诉说时代缩影。
汪曾祺的小说就是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传达历史观和自己的思想。
这里,提醒了我,当你想要描写或者记录一个大事件、大时代时,不要从宽泛的大局面入手,要学会以小见大。
通过小人物、小场景、小事件来折射大时代、大背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加真实、接地气。
另外,在《徙》这篇小说中,高先生的一个“摇脑袋”动作让我记忆深刻。我摘录了3句:
生起气来不说话,满脸通红,脑袋不停地剧烈地摇动。
看样子他就会拍桌大骂,和人吵一架,然而他强忍下了,他只是不停地剧烈地摇着脑袋。
高先生捶着书桌说:“怪我!怪我!怪我!”他的脑袋不停地摇动起来。高先生近年不只在生气的时候,只要感情一激动,就摇脑袋。
我们生气,有的是当场破口大骂,有的是冷战不说话,有的是表面笑嘻嘻心里妈卖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高先生不管是生气还是情感波动都摇脑袋,这个动作一下子让人记住了,成了他的标志动作。
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不用特意去描写他的外貌,他的心理,但是一定要有特定的小动作,比如挠耳朵、眨眼、挑眉,或者跟汪曾祺笔下的高先生一样“摇脑袋”。
有了小动作再把它变成人物的标志动作,看到这个动作就会想起这个人物。这样写出来的作品离成功也不远了。
其实,汪曾祺《徙》里的高先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也可以找到原型。他们就是中年上班族,上有老,下有小,职场还战战噤噤,磕磕碰碰。
其实很多小说的人物都是现实人物的折射,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小说人物往往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就地取材,灵活运用。
以上是我读《徙》的一些收获。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开头提到的问题。不管“人间值不值得”,我们都要继续生活下去,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