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听一个故事:
这想法最早来自某本时间管理的书,上世纪某个牛逼的企业求助管理大师效率翻倍的方法。对方让他每天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写下,然后做完就划掉一个。然后大师信心满满而神秘的说—显然也因为这个方法太简单以至于不好意思收费一你先跑一年,一年以后按效果算钱。一年后,这个哥们收到了三万美金支票。
当时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叹大师的聪明。每天三件事,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时间管理法。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时间管理的软件,也尝试过各种自我管理的方式,发现两个秘诀:
第一,好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因为每天人能够回归到“自我管理”的位置的时刻实在太短。
就好像在路上走着,能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走,如何走会更好的时刻不占过程的百分之一,一旦这个方法笨重而繁琐,就根本不去执行啦。于是想试试了。试试就是试试,别问我试试是谁。但第二天咧着嘴醒来的时候,又忘记了。
第二,只有真正忙到缺时间的人,才需要时间管理。
其实大部分热衷于时间管理的人,根本不是时间管理的方法不对,而是他们的问题在其他环节。要不效率实在太低,要不想做的事情太多太杂太乱,少做事就有时间了,怎么说的,以大部分人效率之低,根本就没有到需要管理时间的地步。
由于疫情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按理说时间挺多的,但是发现做事情的完成率并不高,注意力也不能集中,于是我前段时间看到群里的一篇文章,大概是说每天三件事并打卡记录。
格式大概是这样:
“01/100#清晨三件事#昨天的回顾+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
这里面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早上想
最好的制定时间,就是早上刚起来,此时大脑还没有被信息刷屏,能分辨轻重缓急。
窗外阳光灿烂,能定出更加靠谱的计划。或者临睡前也是非常好的时机。所以,要么早上刚起,要么临睡前。如果你完美主义可以分两次,或者早上晚上找个时间就好。
2.写下来
以前也有早上起来想想每天干什么的习惯,但没记录,没发布,也不可能有回顾。这样一天下来,“目标损耗”的情况就常常出现了。(目标损耗就是我们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心里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还不错。)
你的三件事,也反映着你的焦点,你的特色,也会受到群体的力量。三件事情做了吗?说没做也做了,说做了好像又没做。很多时候,第二天的事情又淹没过来,无暇顾及,再见到这件“重要的事”已经是好久之后。真正的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带来的内疚感,比本身不做这个事情的损失好像还要大。所以,写下来!
3.加进度
给你的计划加上“进度”,试试坚持100天。比如第01天的计划前标明01/100。这样有两个很明的好处:只要简单加上这样的计数进度,就更加容易持续下去,减少半途而废的可能。同时,仅仅是每天看着数字增加这件事本身,就让人多了些成就感,因为有“看得见”的进度和效果。
4.发出去
一直到这里,这还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工具,但是一旦你公布出去,就不一样了。
第一收益就是公众承诺带来的执行力。
无论再忙再想休息,我还是会去发三件事,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一件写下来的事情,你总不好意一连三五天总拿出来吧,所以只好对自己说:“装逼就是祸,写了就要做”一旦做了,又总忍不住要做好才拿出手,所以如果计划制定的不靠谱,往往干到很晚才休息,然后在回顾的时候写:“下次打死不乱定计划了!”这种事情来回几次,慢慢的居然让我养成了两个很好的心态:今日事今日毕;指哪打哪不贪多。前者用来修炼心安,后者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体力有所察觉,指哪打哪,打不到不指,时间一长,自信满满。
第二收益是获得协作。
当很多别人看到你写今天下午要做某事,会提前和你约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会议,会主动要求参与;朋友对你做的事情有建议及时说一句,会很有帮助。
第三收益是带来领导力。
行动是最好的领导力,榜样力量无穷啊。
第四个收益是带来资源。
光是讲清楚你想做什么,在一个高支持度的杜群能获得很多支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