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文化春秋︱鼎的那些事

文化春秋︱鼎的那些事

作者: 桐峒 | 来源:发表于2017-05-04 14:22 被阅读0次

    众所周知,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直至今天,鼎依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凡我炎黄子孙无不讲鼎视为中华民族的圣物。那么今天这文化春秋系列的第一篇,我们就来聊聊鼎和鼎的那些事儿。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鼎是一种炊具,出现于商、周之际。最初的鼎是用来煮肉和盛肉的,古人形容大贵族家庭是“钟鸣鼎食”之家。古人在宴饮时食用肉食,并不像今天这样切成小块,而是分成大块甚至完全将牛、羊、猪等作为一个整体放入鼎中蒸煮。这种习惯也导致了鼎的身型往往十分巨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鼎身的巨大,所以直接用鼎煮食变得非常困难。于是古人往往要用一种名为“镬”的东西中煮熟,然后再用“匕”将食物取出来放入鼎中调味。“镬”类似于今天的锅,而“匕”则是一种取食工具。这就是所谓的“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脀(zheng,第一声,征,转移)于鼎”。《说文解字》上也说鼎是“和五味之器也”。

    如果鼎仅只是一种炊具,那么显然它不会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所以,我们要注意鼎的第二个身份——礼器。“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虎啊,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而很多情况下,礼必须借助于器物才能进行,即所谓“藏礼于器”。而鼎则是古人祭祀用的礼器,天地、宗庙、社稷、山川都是祭祀的对象,“国之大事,为祀与戎”,而鼎的地位也随着祭祀的不断神圣化而日渐提高。鼎的双耳就是用来将鼎从厨下转移到行礼的场所的,而用来穿鼎的杠子名叫“铉”,又叫“扃”(jiong,第一声)。此外,我们今天看到的鼎都是没有盖子的,而事实上鼎是有盖的,叫做“鼏”(mi,第四声)。我们今天之所以看不到它们,是因为他们都是用茅草编织而成的,在漫长的岁月中,早已朽烂殆尽了。在礼仪结束后,人民可以享用鼎中的美食了,不过古人也不是直接就着鼎大快朵颐的,而是先要将鼎中的食物取出来,放在一个名为“俎”的器物上才开始享用。《鸿门宴》中樊哙说“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的那个俎就是说的它。

    中国古代的礼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的,而鼎作为非常重要的礼器,它的使用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这些规定最为明显的就是体现在祭祀过程中,使用鼎的数量上。《礼记》中说“鼎俎奇而笾豆偶“,即鼎的数量必须是奇数。而不同身份的人所能够祭祀的对象是不同的,天子祭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王国所祭无天地,府州所祭无宗庙,庶人可祭祖宗,祭祀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而伴随着权利的高低,鼎的数量也依次降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等。渐渐的,鼎就成为了皇权的象征,人们也开始用九鼎形容皇权。

    最后补充一点,前述关于鼎的外形已经说了一些了,即双耳、有盖、体型一般较大,等等。而鼎的基本外形可以分为两种,即圆腹三足或方腹四足,前者如商代的“子申父己“铜鼎,后者如著名的司母戊鼎。

    好了,今天关于鼎的事就先聊这么多,下一篇我们再来聊聊关于鼎的几个典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春秋︱鼎的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ar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