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创世纪》中记载:当时的人类共用一种语言:亚当语,他们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语言是我们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语言如果不通,沟通起来自然举步维艰。
几年前我和一位同事因公去德国出差,当时住在公司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可不巧的是没过多久那位同事便感觉身体不适,经常毫无征兆的心率飙升。想着还剩下几天我们便要返程回国了,不想去医院挂号检查的惹那许多麻烦,于是我便陪他去小镇上的一家药店,想要买点能稳定心率的药。可等我们到了药房之后才发现,我们的英语水平跟德国药剂师聊聊天气,跟德国同事聊聊工作还勉强凑活,真要拿来表达“窦性心律不齐”等医学类的专有名词时,却无能为力了。最后憋了半天,同事灵光乍现,用手势比了一个心跳的动作。“Heartbeat?”“Yes!Yes!Yes!”。紧接着他加快了比划的速度,然后做出一个痛苦的表情。“Ahha!”,德国药剂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翻出一盒药片递给我们,看到上面一个心脏的标志,一条折线贯穿其间,我们估摸着应该是这个没错了,于是满意的付款走人了。
由此可见,语言障碍确实会严重影响沟通效率,不过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连比带划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没有大问题,实在不行买个翻译机,问题终归是可以轻易的得到解决的。
那是不是说,大家说的是同一种语言,情况就会大有改观呢?我看也不尽然。
首先,地域背景不同,往往会造成很多的沟通障碍。尤记得恋爱时第一次去岳父家(当时还管他叫大爷),岳母做了一大桌子的菜,岳父在饭桌上不停的招呼我吃菜,“来,小黄,吃这个,这个不难吃。” “来,小黄,吃那个,那个也不难吃。” 我当时听到这些内心其实是犯嘀咕的,不难吃?不难吃就让我多吃?后来时间长了我才知道,岳父那里管好吃就叫“不难吃”。还有诸如管稀饭叫饭,管米饭叫米之类的,也着实让我蒙圈了好几次。明明说了晚上要吃饭的,为什么给煮了一大锅的粥呢。
由此可见,因为地域背景的不同,即使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交流起来还是可能会闹乌龙的。
其次,年龄差异也会造成很多的沟通障碍。稍远些的,有非主流的火星文,近一些的,有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什么然并卵啊,十动然拒啊,人艰不拆啊等等等等,对于我这种上了年纪的80后油腻中年大叔而言,第一次见到这些的时候往往是懵圈的。不过这种特殊年龄段人群的流行语,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了解了前因后果之后,问题也不大。
再次,知识结构的不同,也会增加沟通的成本。这种情况对于我们软件从业人员来说就特别好理解了,就拿我们每天的工作来说吧,项目的终端用户说着他们自己的行业“黑话”,业务分析人员根据他们的“理解”将这些“黑话”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业务语言”,然后跟一帮满嘴“进程”“异步”“缓存”“并发”的开发人员艰难的描述他想象中的软件产品应有的模样。这个过程有多难受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而这个过程如果再有用户体验设计师,测试工程师和运维工程师等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参与进来,有时就跟百鸟林一样,鸟语花香。于是现在我们不遗余力的践行敏捷,努力的打造一个功能完备的全功能团队,借助领域建模等手段,尝试建立起一套“统一语言”,降低大家的沟通成本,提升沟通效率。
上面说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巴别塔”,是不是说,如果两个年龄相仿的人,使用同一样的语言,每天生活在一起,十年如一日,沟通起来就会毫无障碍,如丝般顺滑呢?如果你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只能说,阁下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啊。因为你可能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人,她的名字叫老婆。
“老婆,你生日就要到了,我应该送你点什么做生日礼物呢?”
“不用了,别浪费那个钱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真的什么也不买,接下来你就会发现,原本千儿八百就能解决的问题,非得花上大几千才能摆平。
“老婆老婆,老王他们约我今天晚上去喝酒,我去了啊?”
“嗯,你去吧!”
这个时候,如果你真的穿上鞋子就出门了,接下来你就会发现,当你酒酣耳热之后回到家,却只能在门口的楼梯间里枯坐一宿。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时我只想说,希望世间多一些坦诚,少一些言不由衷,放过我们这些耿直的钢铁直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