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的风,俨然已经刮了许多年。在UX设计领域,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出了设计师圈层,设计思维依旧是一个对大众相对而言比较模糊的概念。因此,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对设计思维这个概念以及其对应的方法论进行大致的介绍。期望能让对设计思维还感到比较陌生的小伙伴们对这个概念有基本的理解。
设计思维的起源
早在1996年,赫伯特·赛门在他的著作《人工科学》其中一章“设计科学:创造人工物“里以一门学科的角度剖析设计背后的逻辑理论。
赫伯特·亚历山大·赛门是美国著名学者、是现代重要学术领域的创建人,如人工智能、解决问题、复杂系统等。他还有个中文名字叫司马贺。粗略看了看维基百科,发现他拥有开了挂一般的人生,这都是题外话,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在其章节中,司马贺提到,对设计理论的研究最开始起源于为了提升计算机能力以便开发更好的辅助设计工具。在这个章节里提到的理论则是设计思维的前身依据,比如说研究“问题的表象”,及将搜寻备选方案的过程看作关于问题结构信息的收集。在司马贺的理论基础上,众多设计从业者根据多年实践经历逐步总结提炼出来关于设计思维的方法论。
什么是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个理解用户,验证猜想,重新定义问题从而寻找到全新视角下解决方案的过程。它是对设计师工作流程与思考方式的系统化总结,其核心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虽然设计思维是来源于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但它并不只能应用在设计领域。实际上,在科学、商业、工程、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创新,都或多或少应用了设计思维的概念。
在我看来,设计思维有以下两点指导原则:
1. 问题域&解决方案域的隔离
2. 发散&收敛思维
正是这两点指导原则让设计思维可以被跨界应用,并让其得以带给这个世界“以人为本的创新”,接下来我会着重解释这两点:
1. 问题域&解决方案域的隔离
将问题与解决方案剥离开来,是一件反直觉的事情。大多数人,看到一个问题的直接反应,就是想解决方法。比如以下这种常令女生火大的对话,经常会发生在生活中:
女生: 我感冒了
男生: 多喝水,注意休息
女生在描述感冒这个问题时需要的往往是你来我往的关心与问候,但男生却总喜欢以一个“多喝水”的通用解决方案结束这场对话。其实这也不能怪男生们总都get不到女生生气的点,即使在某个领域身经百战的人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在完全理解问题之前就急于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果把我们眼前的问题抽象画成一座冰山,水上的部分是我们最先开始可以看到和感知到的。深入了解产生问题的对象和问题本身,就是去挖掘冰山下隐藏的信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60710/bcacb47ff84c7500.png)
这件事情对创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问题抽象成水面下的冰山部分,人们的直觉思维会将解决方案限死在冰山上的区域,而深入挖掘之后的问题域所带来的可能性,往往才能带领我们走向创新。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60710/f85ac8005cc654ad.png)
因此,所有对问题的洞察力并不是来源于灵光一现,而是老老实实的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观察,访谈,调研,从而得来的“灵光一现”。设计思维倡导我们克制对制定具体方案的冲动。先全面理解问题,再谈解决方案。
2. 发散和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则是从宏观上解答一个HOW的问题,即如何对问题域,以及解决方案域进行全面的探索,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发散思维,旨在求异。要求我们在广泛的范围内收集信息,设想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将相关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不受约束,天马行空。发散时尽管放开脑洞,使思维的触角不受任何理论知识、时间、空间、形象造型等因素的限制。
收敛思维,旨在求同,回归缜密,依靠因果法则、推理论证、逻辑思维,去把发散的想法整理、筛选、总结和加工。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综合起来,运用逻辑方法缩小解答范围,找到一个最适合答案的思维类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60710/585e1a7d7f225942.png)
只有充分的发散,再严密的收敛,才能在最大的可能性范围内,收获最可行,最有价值的点子或方案。👆上面这张图将设计思维的两点指导原则合并在一起。在问题域的发散和收敛,是寻找到正确的事去做;而在解决方案域的发散和收敛则是正确地去做这件事。
设计思维的五阶段
当我们了解了设计思维以上的两点指导原则之后,再去看看IBM,SAP等公司的设计流程,就会发现他们的本质其实是一致的,都属于设计思维的变化版本。而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着重介绍来自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的五步骤模型。D.School是机械工程系教授David Kelley于2004年创立,此模型提炼于他在自己的创始公司IDEO商业化运用设计思维的成功经验,并于2005年在D.School开始教授。
D.School的五步骤模型分别是:
* 移情(Empathise)
* 定义(Define)
* 发散(Ideate)
* 原型(Prototype)
* 测试(Test)
就像所有的创意过程都是非线性的,这五步骤绝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它们可以分别同时进行,也可以迭代重复进行。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五个支柱,共同撑起了“What Could Be”这座磐石。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60710/772d8fe451702ccd.png)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