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偶然刷到一个视频,是介绍家乡美食的视频。视频中用的是正宗家乡客家话,伴着街道上热气腾腾的各色美食,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视频中的主持人用着家乡话吆喝着,语速特别快。看着非常亲切,烟火气十足。看到评论有人说为什么不用普通话呢,而在我认为用家乡话介绍家乡美食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应该要有家乡的文化自信,何况用热情的家乡话介绍,更是为美食增色不少。
我的家乡在江西赣州宁都,一个小县城,位于赣州地区的北部。说小其实也不算小,在赣南地区属于人口大县,在解放前叫做宁都州,那时的战略地位还是很高的。解放后撤州改县丛属于赣州,也就慢慢没落了。我们和赣南其他县一样,大部分是客家人,讲的话也是客家话。
而说到美食,还真不少呢。首先要说的就是赣南脐橙,赣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只有这里才有的特别风味的赣南脐橙。汁多,富有层次感的味道,甜中带有点点酸,多一分就酸而少一份单纯的甜也不好吃。只有赣南的脐橙才有那份味道。我想大家都吃过了,应该知道我这么说并不过分。
宁都肉丸,也是需要好好介绍一下的。在家乡过年,大的节日或者是喜庆的日子,桌子说必然有丸子,它已经成为庆祝节日的经典菜式。我记得家里逢年过节,父母赶个大早去菜市场预备上好的猪肉和鱼,它们是做丸子的基本食材,这个时候最忙的应该是专门绞肉的作坊,节日那里是要排队的。虽说都是丸子,制作的技艺却是有相差,不同的家庭做出来的口感完全不同,丸子也成为检验主妇手艺的工具。如果这家的丸子做得好,能得到食客的赞美,那么主人会非常地自豪。据说丸子的好坏从选肉质,薯粉的品质,还有肉粉比例(这部分及其考验制作者的经验),还有加入水的多少,都有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味道都有相差。由于做这个丸子太麻烦了,在外面从来没有尝试过。倒是在广东我的亲戚有做尝试,听她们说,在广东当地买的肉用的这边的水,按照正常程序去做却做不出家乡的口味。可能跟家乡的水也有关系吧。
在家乡还有一种美食,我们家乡叫它“灯盏糕”。不大清楚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没法想象这个美食跟灯盏有什么关系。这个是一种油炸的小吃。小时候经常能看到街道旁边有人摆个小炉子专门扎这个。我经常馋着它,一有零花钱就会买上一点。那是用米磨成浆糊,浆糊中可以加葱花,然后需要特殊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米糊摊成一个个小小的原饼,然后将他放在滚烫的油锅中炸。炸后的饼鼓起大大的泡,中间是空心的,外酥里软,香味扑鼻。请原谅我的表达缺陷,实在无法形容它的美味。大家应该去尝一尝。上次回家实在馋这个,弟媳竟然自己在家捣弄成功了,实在是佩服。
“三杯鸡”这个耳熟能详的菜,想必大家都知道,一直以为这个是台湾名菜,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三杯鸡的发源地可是咱家乡,甚是骄傲。小的时候,每当妈妈做三杯鸡,那肯定光盘。有时候妈妈在做的时候,我就静静地在旁边看着,妈妈呢则一边干着活一边讲解着。所谓三杯鸡,这三杯呢,就是一小杯生抽,一小杯芝麻油,还有一小杯的米酒,把鸡焖熟,“记住,千万不要加水”。长大后离开了家,有了自己的家,三杯鸡的做法历历在目,按那做法准没错,一扫而光。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客家擂茶,赣南小炒鱼,炸鱼丸泡泡(我发明的词,实在不知道普通话叫啥),太多太多了。
说着家乡的美食,我的唾液腺一直在分泌着,不自主地吞着口水,索兴离回家地那天很近很近了,到时一定要大朵快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