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了尹建莉老师的情绪管理的线上课程,深刻体会到家长们压力甚大,许多的亲子冲突由此而起,常常是鸡飞狗跳以亲子冲突收场,这无疑背离了我们爱孩子的初心,那么面对孩子爱发脾气,如何有效沟通增进亲子关系,把冲突转变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呢,总结出听课笔记和大家一起梳理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爱发脾气,呈现出五大共性问题,说不得一受批评就炸毛,做不得一提要求就生气,错误的一不顺心就发火儿,等不得一点小事儿就哭闹,碰不得一言不合就开打爱发脾气的孩子,情绪焦虑易怒,还有一点点的玻璃心,他们上一分钟还在大笑。下一分钟可能暴怒,翻脸就像翻书,和他们沟通困难,就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他们的行为常常表现为执拗带有攻击性不合群,所有这些不由得让家长既无奈又担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爱发脾气呢?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身边有示范复制,百分百所谓州官放火百姓来点灯孩子总是喜欢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西尔斯亲密育儿中就曾提到过一个爱发脾气的家长,最后往往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变成爱发脾气的人,家长脾气暴躁,孩子也会有样学样,认为发脾气是处理问题最好最有效的方式而付诸行动。
因此,对于孩子所有不合理的行为都不是他有意识去做的,都是在情绪的操控下自动发生的,所以孩子是简单冲动的,如果家长要求一个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像大人一样思维和判断,那么,孩子就会由于无法判断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而陷入混乱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听到大人的某些指令会发脾气的原因,简单理解就是一句话,孩子就是孩子,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性来理解孩子的情绪失控。
二交往表达用错方式词不达意观察暴脾气小孩儿,你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不太会用有条理的方式说清楚自己的感受,于是一旦发生让他无能为力的事儿,是他的大脑就会表现出锁定的状态愿望和实际能力的错位使他们更加容易发脾气。
他们时常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挫败感和无力感,孩子无法通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于是有了我们看到的暴脾气,这种挫败感延续到社交场合,就出现了一言不合就开打,甚至是不合群的现象,一般而言,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因为这首先会让他自己感到不舒服之所,一发脾气必然是因为它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而表现得非常急躁。
三认知理解不可逆思维非黑即白年幼儿童的思维模式会倾向于固执非黑即白,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灵活性,比如有一些小朋友,他会有一些自己固定的习惯,每天都要固定的走同一条路,突然有一天,那条路塞车了,家长必须要改变路线,因此就会引发他的情绪问题,再比如,小朋友喜欢听车上的导航声音,每次到家的时候都会说到达目的地,有一天他没有听到这句话,他就不干了。
结合这三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发脾气看似让人头疼,其实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渐发育的表现,孩子通过发脾气释放需要帮助的信号,如果这些信号被家长忽视误读或者屏蔽孩子情绪上得不到关注和照顾,暴脾气就会愈演愈烈。
误区一,情绪起舞以暴制暴,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孩子的脾气常常没来由,不分时间地点,常常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颜面尽失当,家长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与之情绪起舞,甚至以暴制暴。
这样的场景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孩子看中了某个玩具,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没给买,便开始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小天使秒变小恶魔,面对着围观人群,家长觉得好没面子,开始和孩子发脾气责骂威胁孩子,甚至有的暴脾气,妈妈还要打孩子两下一世沉寂,最终成功地压制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通常会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轻视孩子的情绪,甚至认为孩子是为了达到目的而表现出来的年代行为,于是更加严厉扼杀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的负面情绪,被压抑的同时,家长粗暴,孩子就会跟着学习家长的粗暴,接着就是无休止地以暴制暴死循环模式,可谓是错误示范,越管越错。在这样的情形下,长大的孩子自尊感会非常的的,女孩儿容易脾气暴躁,忧郁,男孩儿则冲动有攻击性,生气时会本能地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有时还会走向极端。
误区二,息事宁人听之任之与以暴制暴不同现在,很多家长都舍不得孩子难过,千方百自己取悦孩子,他们没有认识到情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认为坏情绪是不好的,会想尽办法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的心态往往源自家长对孩子坏情绪表达的一种不接纳,看似低调处理了孩子的坏情绪,实则助长了坏情绪的积压,也不利于孩子在坏情绪表达的过程中学会情绪自控,因为他得到的信息就是我的表达是错误的,错误的同时是被忽视的。
甚至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冲突,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比如如果孩子遇到挫折,父母往往急于安慰孩子,没事儿,下一次一定能赢走,我们去吃好吃的,这样孩子就来不及体验失败的情绪,他学习处理自己情绪的机会就丧失了。
又或者孩子一放学就要玩儿手机,如果不给,孩子就脾气大爆发,家长不想以暴制暴,纵然心里百个不愿意,但也不想面对孩子的坏脾气,只能听之任之,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发脾气时是引导他们学会表达和处理情绪的重要契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习惯于宣泄情绪,处理问题,他们没有边界感,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显得不成熟甚至自卑,常常不遵守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当的欠缺。
误区三,一个巴掌一颗枣有一位妈妈,她和我抱怨说,孩子脾气越来越大,甚至有的时候还打人,他不知道该怎么引导,详细了解后发现,原来前段时间孩子早上上幼儿园,到了教室门口哭哭啼啼不肯进,他很生气,着急就踹了孩子两脚,孩子害怕了,乖乖地进了教室,事后妈妈也觉得愧疚,这孩子真诚的道歉说,妈妈对不起,你不该踢你,孩子听了就哭了,他就给孩子一个拥抱,很快孩子的情绪就好了。
她当时觉得自己这样处理很不错,既解决了孩子上学哭闹,又及时共情,让孩子情绪流动出来,不会受到伤害,后来孩子发脾气,他就用这招很好用,但没想到最近接二连三收到老师投诉,说孩子最近脾气大,着急还打人,妈妈讲道理也不凑效,她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
其实这位妈妈的做法很有代表性,看到孩子发脾气,先给孩子一个巴掌,再给一颗枣,认为这样自己及时让孩子听话,解决了问题,事后有共情安抚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一举两得。
但真的是一举两得吗?事实上,这位妈妈用她的做法给孩子传递了一种认知,那就是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孩子就有样学样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会随自己的心情好坏来决定给孩子一个巴掌还是一颗枣,面对孩子发脾气,时而和颜悦色,时而狂风暴雨,孩子也搞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和父母沟通?家长混淆边界,孩子无所适从,不知所谓,家长自己没有标准,孩子就会没有章法,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很难信任,尊重他人和自我,自我的价值感也会很低。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看到孩子脾气暴躁的背后,常常伴有恐惧无力无助沮丧的感受,而不只是急于纠正他们的行为,只有我们自己正视孩子的坏情绪,看到暴脾气小孩儿愤怒背后隐藏的诉求,才能把问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因此,了解孩子,了解我们自己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