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蒙曼最美唐诗古诗词解读系列蒙曼品最美唐诗
蒙曼解读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蒙曼解读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作者: 子玉央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22:08 被阅读1047次
蒙曼解读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

这首诗的题目真长,有二十三个字,比一首五言绝句都长啊!既然这么特别,咱们就先讲讲诗题吧!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怎么看这个题目呢?这个题目其实分三部分:“奉和圣制”是一部分,“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是一部分,“应制”又是一部分。那在这三部分里头首先要看哪部分呢?首先看的应该是最后两字“应制”,因为这代表着一类诗就叫应制诗。其实就是奉皇帝命令而写的诗。这类诗在中国古代数量很大,立意大体上都是要颂圣。看完结尾再看开头,开头是“奉和圣制”,所谓圣制,又叫御制,是皇帝自己写的诗。“奉和圣制”就是奉皇帝命令和皇帝御制的诗,那皇帝那首御制诗叫什么题目呢?就是中间的那部分——《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这个题目也很长,其实还可以再分三段来理解。

第一段“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这是在讲地点。皇帝写诗的时候人在哪儿呢?在从蓬莱宫走向兴庆宫的阁道中。蓬莱宫其实就是大明宫,也就是唐朝三大内之一的东内,在长安城的东北边。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朝,本来是给太上皇唐高祖修建的避暑宫殿,后来唐高宗的时候大规模扩建。建成之后,唐高宗就从太极宫搬到了大明宫。从此东内大明宫也就取代了北内太极宫成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了。那兴庆宫又是怎么回事呢?兴庆宫号称南内,在长安城的东南部,本来是唐玄宗李隆基做藩王的时候他的王府所在地。当时还叫兴庆坊,李隆基从藩王成为了皇帝,兴庆坊也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建制。到开元十六年正式成了唐玄宗的听政之所,号称南内。那阁道又是怎么回事呢?本来唐朝只有一个太极宫,但是唐高宗扩建了大明宫,唐玄宗又扩建了兴庆宫,三大内之间总有往来,特别是大明宫和兴庆宫之间往来还非常频繁。一个皇帝在长安城里面往来穿梭,这多乍眼多不安全哪,怎么办呢?到开元二十三年,就修了一条从大明宫直通兴庆宫的空中走廊,有点像今天的过街天桥。又称为阁道,当然,修的时候已经是开元盛世了,皇帝该办的大事也都办的差不多了,有比较多的休息时间了。所以这个阁道就一路往南修,一直修到游览胜地曲江,这样一来,皇帝无论是在两宫之间巡游,还是到风景名胜地游览,就都有了专门通道。“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这是第一段,讲写诗的地点。

第二段“留春雨中”。这是讲一个意外事件。皇帝从蓬莱宫往兴庆宫走的时候,本来并没有下雨。但是呢走着走着,忽然下起雨来了,车驾就被截在了雨中。这也就成了此次君臣唱和的背景。

第三段“春望之作”,车驾被滞留在春雨中,干点儿什么好呢?就在阁道上居高临下的看看长安城吧!一看之下,唐玄宗诗兴大发,马上写了一首诗,就叫《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写完之后余性未尽,又让身边侍从的大臣唱和。王维是侍从人员之一,于是就有了这首《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这样的诗怎么写呢?看王维的吧!

首联: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渭水就是渭河,从长安城的西北方向一路东流。那黄山不是今天安徽省的黄山,而是黄麓山,在陕西省的兴平市,也在长安城的西北方向。那诗题不是“春望”吗?阁道是在长安城的东边,所以诗人就自然而然从东向西放眼望去。他看到的是渭水曲折,萦绕着秦朝的关塞,看到的是黄山斜倚,环抱着汉朝的宫殿。大家要知道秦朝的咸阳宫和汉朝的长安城,都在唐朝长安城的西边。所以放眼西望,确实会看到黄山渭水,秦宫汉阙,这就给整个春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但这只是其一,那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又是什么呢?秦塞汉宫又是多么壮阔的历史背景啊!唐朝人回首往事,最喜欢的就是强秦和雄汉。所以王昌龄才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才会说“秦娥梦断秦楼月”,又会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维在阁道之中放眼望去,不仅看到了雄壮的山河,更看到了历史的沉重烽烟,时空交错,看的大想得深,所以首联就非常有气象。

再看颔联。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上一联是远看,这一联是回看。回看什么地方?回看来时的路啊,诗人不是和皇帝一起从大明宫往兴庆宫走吗?因为阁道是架在空中的,所以从阁道往大明宫方向看过去,一道道宫门一行行垂柳,就犹如列队一般,由近及远、尽收眼底。这是“銮舆迥出千门柳”。那“阁道回看上苑花”呢?从阁道回望,远方上苑里一片繁花,如锦似霞,花和柳相对,这就是春天。柳是一列,这是纵向的景观,而花是一片,这又是横向的景观,这样一横一纵,柳绿桃红,真是看不尽的春色啊!远望写了,回望也写了,接下来该写什么呢?

颈联,也是最漂亮的一联出来了: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是怎么望啊?这是四望,看长安城的全景,那四望也得有个焦点,焦点在哪儿呢?云雾缭绕,广阔的长安城里,一般的建筑都变得模糊起来,只有宫门前一对高高的凤阙,昂然挺立,好像要凌空飞起,这是何等壮观。再往周围望去,春雨茫茫,万家团聚,一株株春树尽情享受着雨水滋润,又显得格外生机勃勃。题目不是“留春雨中春望”吗?现在点春雨了呀!在细密的雨帘之下,凤阙、春树和人家,交相辉映。高出的是凤阙,平面的是春树和人家。上一联是一纵一横,这一联就是一上一下,真是一幅立体的春雨长安图,春光无限,气象万千。个人觉得古往今来写长安城的诗,没有比这更漂亮的。那咱们再往深里想一层,凤阙代表的是什么呀?代表皇帝。皇帝昂然挺立,何等雄伟。那人家代表什么呀?代表百姓啊!春树接受着雨水的滋润,正如人民享受着皇恩的滋润一样。正因为有上天的雨露和皇帝的恩泽,长安城才能这样美好繁盛,这才是“凤阙”和“人家”相对的真正含义。这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这已经在颂圣了。但是呢,颂的那么自然,那么含蓄,让人看着很舒服。那远望,回望,四望都望过了,题目中的两宫、阁道、春雨也都点足了,怎么收尾呢?

看尾联: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阳气就是春气,行时令是按照季节的变换来安排相应的工作。宸游则是取天子“譬如北宸”的意思,代表皇帝出游。这两句加在一起的意思是:虽然春色醉人,但是皇帝这次从大明宫到兴庆宫的出游可不是为了玩赏春色,而是为了顺应阳气,顺天时而行时令,这正是在履行皇帝的职责呀!为什么要结到这两句?这就是应制诗的要求。我们前面说过,应制诗的主题就是颂圣。无论写什么,最后都要回到皇帝身上来。要歌颂皇帝,即使皇帝没有做什么伟大的事,也要帮他找出伟大的意义。这一联不正是如此吗?明明是皇帝出游被截在了雨中,偏偏要从中看出皇帝的顺应时令,看出皇帝的雨露之恩,这就是应制诗拍马屁的本色。很容易让人反感。

但幸好,王维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在他的构图与构思之下,一幅既美好又壮阔的长安图卷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图卷是如此的润泽,就沐浴在春天的细雨中,也沐浴在盛世的光辉里。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几乎愿意承认,这个皇帝和这个城市和这个时代都已融为一体,让人迷恋而又让人赞叹。这就是王维的本事啊!

再读一遍: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蒙曼解读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jh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