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此前在讲李商隐,还有《诗经》里的很多名作的时候,经常讲到一种现象,就是明明是典型的爱情诗,但在传统的儒家经学环境下,很多人都喜欢把所谓的爱情诗解读为政治讽喻诗。其实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古代向来有把政治上的关系,通过情诗或者爱情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的这种习惯。今天我们就来讲一首这样的与“爱情”无关的“爱情诗”,这就是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诗云: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实在是太过有名,成为千古名句。后人处处、时时引用,表达的心情倒真的是“恨不相逢未嫁时”。可是写出这样句子的原作者张籍,其心中却真的未必是恨。可是世上的事儿往往就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张籍并不为恨而写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却成了后来千古无数伤心人的肺腑之言、肺腑之恨。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看这首诗,这首短短的七言歌行,它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张籍所说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并不是真的恨。
这首诗的表面意思,其实写的是一种有理、有据、有节的拒绝婚外恋追求的一种状况。诗里开始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是说你明明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夜明珠。这种贵重的礼、这种明珠背后的心意我并不是不知道,所以“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所以把你赠我的明珠系在我的红罗短衫之上。可是你不要以为这样就意味着我就接受了你的情感。“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爱的人和我嫁的那个家庭、那个家族,其实是很有背景的,你未必能惹得起。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连苑起”就是连着皇家的花苑。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良人,“良人”也就是我的丈夫,是旧时女子对丈夫的称呼。所谓“良人在万里”,而《诗经》中“良人”之用则更是普遍。所以“良人执戟明光里”,是说丈夫的身份,我丈夫拿着长长的戈戟,在王宫里值班。“明光”是汉代“明光殿”,这里就指皇宫。如此一来,丈夫与夫家的身份与地位不言而喻。
我们知道唐代是讲究家族背景与士族背景的。就像我们讲虢国夫人的嚣张,大多数人以为她凭的是和杨玉环的关系,因为她是杨玉环的姐姐,所以才那么嚣张。其实“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能够素颜朝天子、能够权倾朝野,很重要的是因为她是河东裴氏的儿媳。而河东裴氏作为唐代“五宗七姓”,其影响非常之大,其家族背景,才是虢国夫人肆无忌惮的真正原因。所以你以为她是性张狂,其实她是背景深。有时交代家族背景,尤其是与皇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潜台词在唐人那里其实是非常有效、非常管用的。所以虽然这个婚外恋的追求者可能也自命不凡,但是我夫家的背景不是你能想象的,于是潜台词中也就有了我和夫家的荣耀与名誉也不是你的地位、你的实力所能凌辱与侵犯的,这一句,所以就算是非常直接的拒绝与回击了。
但是,别人毕竟赠与你一双夜明珠,这种示好的用意与情感,虽然背后有可能图谋不轨,但是表面上毕竟还是善意的。所以诗人在“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的还击与坚硬的语气之后,立刻开始放缓语气,继而有理、有据地用理性的语言分析说:“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这是说,我知道你一片善良的追求之心,这里的“用心如日月”是肯定对方的动机与追求的目的,至少要在表面上说我知道你对我的爱是光明磊落的,是没有什么不堪的成分的,这种理性的判断其实对对方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安慰。但是这种理性的判断,还有另一面,除了“知君用心如日月”,但我的心呢你要知道,“事夫誓拟同生死”。虽然我知道你是真心朗朗地追求我,但很遗憾,我已和我的良人——和我的丈夫结下生死之愿。此生患难与共、生死与共,所谓“结发为夫妻,死生未可移”。你要知道这是我如日月一般的用心,就如同你追求我那种用心如日月一般。这是理性的告知,告知彼此的双方都是光明磊落的用心,都是光明磊落的爱。既肯定了追求者,也肯定了自己对自己丈夫的那种光明磊落的爱,所以这样的分析真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色彩。
但是不论分析得再怎么理性,结果终究是拒绝。所以在坚决地拒绝之后,在理性地分析之后,为了安抚对方那颗有可能破碎的心,诗人最后还要说一句缠绵的情话。可这一句不小心就说出来了千古的名言——“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想彻底地安抚对方,想隐约地表达一种“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情绪,却一不小心写得深情婉转之至、写得缠绵悱恻之至,竟成千古名言、竟成千古之恨。诗人是说,到如今你我并无可能,所以我要归还你赠我的那一双夜明珠。可想到你我不可能的情感,我忍不住泪落涟涟,心中有一种万千的遗憾,只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这样的话语说出来,那种缠绵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就算那个追求者被拒绝,就算他是痴心不能实现,可这片痴心的付出,想来他也会心甘情愿。从此那个追求者大概只能一遍一遍地苦吟着“恨不相逢未嫁时”,而不会失去理智、而不会铤而走险。
你看这样有理、有据、有节的三部拒绝曲,从“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的暗示、还击与名正辞严的拒绝;到“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的理性分析,肯定了对方光明磊落的追求,也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坚守;可除了这种理性的分析还显不够,最后感性的抚慰“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直击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那处空间。既感化了心灵,又消弭了矛盾,让一切危机消于无形,这简直就是说“不”、拒绝的最高超的艺术。张籍不愧是韩门大弟子,也是韩愈门下最才华出众之人,把拒绝追求、拒绝爱都能说得那么温婉感人。当然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一定是拒绝吗?难道不会是他确实有着“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情绪?否则他“还君明珠”的时候,为什么会“双泪垂”呢?确实诗里文本语言的夸张确实会让人产生这一类的感觉。但是这首诗的题目叫做《节妇吟》,“节妇”毫无疑问就是有节操的人,尤其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更关键的是,诗题中还交代了写作的对象——《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个李司空师道是什么人呢?就是当时权倾一方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作为藩镇割据的一方诸侯,李师道同时又兼着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所以张籍称之为“李司空师道”。李师道作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当时的权势权倾一方,其势炙手可热。我们知道中唐以后、甚至唐代灭亡最终两个根由:一是藩镇割据,一是宦官乱政。而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之势渐成,地方尾大不掉,得以威胁中央,得以破坏统一。而像李师道等人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甚至威逼文人包括很多中央官吏,那么很多不得意的文人、包括没有气节的文人和官吏,就往往要去依附这些地方诸侯。张籍作为韩门大弟子是当时李师道包括很多地方诸侯重点争取的对象。而韩愈我们知道,那是坚持儒家正统思想,坚持“文以载道”,所以后来被苏轼苏东坡称颂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所以韩愈以及韩门子弟毫无疑问是讲究儒家正统与“大一统、天下论”的,所以张籍作为韩门大弟子,毫无疑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那么这首诗就是他面对李师道的拉拢、利诱甚至是威逼所作。但政治上的事用政治语言回答就很容易撕破了面孔,而张籍用情诗来写这种政治立场,辞浅意深、意在言外。既有理、有据、有节地予以还击与拒绝,又细致入微、温婉曲折,别有动人之处。所以据说就是因为这首词情辞恳切,太容易打动人了,所以连李师道本人读了之后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张籍。所以张籍的这一曲《节妇吟》表面上是一首爱情诗,其本质倒真的与爱情无关,倒真的是一首政治诗。
但是我们不禁还是要问,一首政治拒绝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缠绵悱恻呢?甚至比一般的情诗还要有情?尤其最后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后来却戳中了无数代人的心中的痛点与泪点,成为很多人心中、生命中“遗憾”的代言。这就要说到诗歌创作中的一条规律了:用心之深、用情之深,自然能“处处皆情语”、“处处皆心语”。我们知道孟郊与贾岛、与韩愈的关系也非常之好,而孟郊与贾岛是“苦吟”诗人的代表,在韩愈的朋友圈里,而张籍则算是一个“痴情”诗人的典型代表。张籍才学很大,后来诗名更甚,尤其是他和王建的乐府创作被称为“张王乐府”,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典型与代表。张籍作为韩愈门下的大弟子,有着典型的儒家士大夫“家国天下”的情怀,所以他喜欢写“乐府诗”以体现民生疾苦。所以他最崇拜的、最推崇的诗人不是才华横溢的李白,而是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
张籍学杜诗、学杜甫,痴到什么地步呢?据冯贽的《云仙散录》记载,因为太迷恋杜甫的诗歌,张籍就把杜甫的名作一首首地抄下来,然后再一首首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要吃三勺。有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刚好看到他正在拌纸灰,很不理解,就问:“你为什么把老杜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就回答说:“吃了老杜的诗,我就能写出和杜甫一样好的诗了!”朋友们听说都啼笑皆非,但无不赞佩张籍的这份痴情痴心。所以有这份痴情痴心在,张籍落笔,每每所言不过是生活琐事或政务之事,可是笔端却妙笔生花,总有深情宛致之语,就像唐人行卷之风中那个著名的问答故事。
在唐代大凡参加进士考试,有一个不成文的、很风行的做法,就是考生在试前往往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的引荐,致使他很快地被主考官关注。因为唐代的科举并不糊名,所以就产生了这种行卷之风。在这种风气下最著名的一首行卷诗,就是朱庆馀所写的《近试上张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说,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地问丈夫、问新夫婿一声:“我的眉毛画得浓淡可否?公婆看了可否高兴?”这是借新婚嫁娘与新婚夫婿的问答,来希望得到主考官的重视与好评。而他这首诗,朱庆馀当年这个很有名的考生,他写给谁的呢?《近试呈张水部》,“张水部”就是张籍,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所以他的老师韩愈也有一首名作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那首“天街小雨润如酥”也是写给张籍的。然而张籍并不是那一年的主考官,可是朱庆馀却要写给张籍,希望通过张籍弘扬他的名声,引起主考官重视。可见张籍的引荐作用之大,也可以见出张籍自身的在士大夫、在文人中的影响之大。朱庆馀别出机杼,而张籍更是因痴心痴情著名,他读了朱庆馀的这首《近试闺意呈张水部》之后,非常肯定这个年轻人的创意,于是也就回了一首著名的《酬朱庆馀》。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刚好是越州人,所以一句“越女新妆出镜心”简直妙不可言。这是说你就像那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啊!采菱女当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美丽、自己的内涵,但面临人生重要关节的时候,也难免要有所疑惑与思量。其实不必如此,我想告诉你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她们身上也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的绸缎做成的衣服,但是徒有其表,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你这样的采菱女,“一曲菱歌”才值千金万金。这就是给了朱庆馀一个肯定的回复,你不像那些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你的内涵、你的才学,我很欣赏。所以朱庆馀的那首小诗要表达的意思是:“张老师,您看我怎么样?这次进士考试有希望吗?”而张老师的回答简洁有趣,其实不过就是一句:“我看好你呦!”这样的张籍、这样的朱庆馀,他们的问答不关情事却写得浓情有趣,于是成为了千古美谈。所以,即使在拒绝李师道的拉拢与诱惑中,张籍都能写下“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可是撇开张籍的原诗而言,这一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实在感人至深!人世间有多少爱,多少恨,抵不过一句错过。于千万年时光的无涯中,于千万世无边的人海中,如果能刚刚好遇见,又不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又不是“恨不相逢未嫁时”,那样的相遇才可以真正地抚慰人生,才可以让我们在荒凉的人世间,放心地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