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问、请问师父:为什么说信从闻生?
答:刚刚解释了这个闻的内涵,真闻就是真信。信心的内涵就是体悟弥陀的救度,内心体悟弥陀的救度才是真正的闻,这个大家想一想就可知道。
第4问、请问师父:现在仍有很多人在念佛的时候用观想或者是坐禅悟道。还有修密宗持心咒修破瓦法的,看他们都是人人信心十足,个个信心欢喜,那么,他们的这一些信乐与第十八愿的信乐是否有不同?
答:当然这有很大的不同,第十八愿的信乐是随顺弥陀,而且是现在已经获得往生的身份,命终的时候就进入报土。其它的法门就不是这样,必须回向才能往生,而且是在化土。
信受本愿法门,就是专称弥陀名号,不必坐禅、不必观想、不必修密。
刚刚讲了不必坐禅,可是如果有人喜欢打坐那也可以,就以静坐的方式称念这一句名号,当然你不是执着你的功夫。
第5问、请问师父:得到信心以后的称名念佛,与有的人认为我信名号,我就能往生,这两种念佛有什么区别?
答:得到信心的念佛──信心决定的念佛,以及信名号的念佛,这两种是一种。因为信心决定的内容,就是这一句名号。这一句名号就是弥陀的本愿力,弥陀的本愿力完全显现在这一句名号中。因为,从弥陀的本愿来讲就是本愿力,从名号来讲就是名号的力量,通通一样的。
信心决定有两种内容:一种就是信机,一种就是信法。这两种实是一种,只是将它分开为两种来解释而已。
信机: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自己对自己要有体悟。善导大师说要深信,而且要决定的深信我们自己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要体悟到自己是一个罪恶深重的凡夫,生生世世,尽未来际都不可能有力量来出离三界六道的。
好像一个人在苦海中,他是沈溺在苦海里面,没有力量游泳,不会游泳,所以永远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游到岸上来。六道就是苦海,我们众生都沈溺在六道苦海中;沈溺,就是沈入水中,溺入水中,没有浮上来。
这种众生必须是靠人家跳入海中把他抱到岸上,这个能够跳入水中,有力量把我们抱上岸的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进入第二种法的深信:「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两种深信是一种体悟性的内涵。刚刚讲的在水中是比喻,譬如在水中,阿弥陀佛亲自跳下水把我们抱起来,我们苦恼不安的心中,充满了阿弥陀佛救度的真实,消除了那个苦恼不安,这个叫做信心决定。这是一种实际,我们在座或许有人有那一种实际体悟。前几天也曾经讲到《净宗讲义》第 页所引用的「受教与发心」,曾讲到那一段典故,大家有机会听录音带、看录像带也可以明了。
第6问、我没有亲鸾上人那一种信心开发那一时刻的体验,我只信知「称名定往生」,不论时节久近,不论行住坐卧;请问师父这两种的感受是否符合第十八愿?
答:这都符合第十八愿。因为,你既然是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不问时节久近,不问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这样无形中就在第十八愿里面了。因为往生并不是在我们众生这里以为,要这个样子要那个样子;不是的,往生本来就是弥陀名号的功德力在运作。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名号的人,不管他知与不知,求与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种往生的功能潜在其中。如同念佛的人身上便有佛光,头上便有毫光,这是自然的。尽管他不知道,没有看到,可是自然会有这种功能,因为名号的功能,名号的自性就是这个样子。好像火的功能就是燃烧,一旦点火就必燃烧,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或者是在口中或者心中认为它不会燃烧;要它不燃烧,除非你不点火,一点火就必定燃烧,因为燃烧就是火的功能。
这一句名号本身能使我们往生,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名号就能往生。我们知道这一点去称念,信就在里面了,尽管对这个道理不是很充分的了解,可是能够一直称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为有弥陀在运作。
至于说亲鸾上人他的信心怎么样,亲鸾上人并没有在著作里面说他获得信心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而且他在生的时候也没有自己写传记,传记是后人所写的。现代有人编写传记,或制作动画录像带,但大多不合乎事实;为什么?这个有的是后人的揣测,有的是捏造事实,加以神格化,好吸引信徒,让人崇拜。
有记载信心过程的就是法然上人。法然上人说他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得到本愿法门──念佛的信心。法然上人说,他为寻找出离生死轮回的法门,翻阅经藏五次,到底哪一部经在解释哪一个法门,而哪一个法门才是适合我自己,也适合任何人,能够解脱生死轮回呢?
法然上人在当时被称为智慧第一,可是智慧第一的法然上人为了寻求解脱之道,还是一部经典一部论典一直地翻,一直地看,总共五次,最后在第五次的时候才发现,善导大师所写的《观经四帖疏》里面有记载,称念名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简单快速。
于是其它经典都不看了,就专门针对这本《观经四帖疏》再度地看三遍。第一遍看完,虽然大意重点还没有抓到,可是已经觉得很欢喜了。再看第二次的时候,更加地得到安慰。再看第三次,第三次正当看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这段文的时候,法然上人眼睛一亮,心上的石头当下自然落下来了。
他所体悟到的是什么?体悟到的是:原来阿弥陀佛预备我们往生的这件事情,已经在十劫以前已经为我们预备好了,他所准备好的就是这一句名号,往生这件事情就在这句名号里面,只要称名,就一定往生。
因为他这里所讲的「念念不舍」是「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意思就是说:你只称念这句名号就好。行也好、住也好、坐也好、卧也好、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形下,都没有关系、都没有限制,只要称念这一句名号。那么称多称少也没有限制,所以说:不问时节。那这样的话,岂非救度是没有条件的,白白地送给你的?而且是摆在这里,你随时发现随时来拿,随时就拥有。
既然是这样地念佛的话,谁不会啊!都会。他并没有限制你一天念十万声,要念好几千万,没有。也没有限定是出家、在家,男众、女众,要深入经藏、不深入经藏,都没有限制,他只说要你称念这一句名号。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就以你这样的身份来念这句名号,这样,岂不是背后有弥陀本愿力的救度?不在于我们如何称,不在于我们要这样地念、要那样地念!不在我们这一边,而是在南无阿弥陀佛那一边。
所以,法然上人一看到这一段文的时候,当下感动了,眼泪流下来了,当下就高声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已经晚上了,没有人,他就大声地念佛。原来阿弥陀佛救度我,在十劫以前已经决定下了救度的方法了。这是法然上人获信的过程。
至于善导大师呢,善导大师是去见到道绰禅师,道绰禅师给他讲《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愿的时候,善导大师心中的疑心就断除了,其它的法门也就放弃了,就专称念这一句名号。
亲鸾上人他是怎么样获信的我们不知道,不过现有的数据所知道的是,他遇到法然上人后,法然上人就给他讲阿弥陀佛的本愿的生起本末,讲这个本愿的来源。那个时候,亲鸾上人一百天当中,每一天都去听法然上人讲,即使刮风下雨有什么事情,他都一定去。至于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获信的不知道。不过我们所知道的是:即使是亲鸾上人在他四、五十岁的时候,自力心的习性还很重。
所以,四、五十岁的时候,连做梦还梦到他在诵净土三部经,要以这个诵念的功德来帮助、来超度那个时代的灾难。在一次大病的时候,他才觉悟到:啊!原来只要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信受弥陀救度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以自信教人信,便可以了。那个时候,亲鸾上人的自力心才完全掉落下来,那时候已经是五十八岁了。所以,我们最好依照我们的祖师善导大师所讲的,这样是比较稳当。
第7问、有一句话就说: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真实信心。请师父开示。
答:也就是说: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一定会称名念佛。因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自自然然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下去,这就是信心必具名号。
那么名号未必具信心,是说称名的人,即使他称名,可是不一定有那个信心。因为称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念佛,可是不了解弥陀救度的原理。这样的话,很可能他一方面念佛,一方面会认为不能往生。最糟的情形是半途而废了,人家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也就随着修那个法门去了,不能贯彻到底,是有这种现象。
所以,有信心必定是伴随著称名,如果有信心而不称名的话,那个信心就不是真信。如果有人说:「我已经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那种信心是虚假的,因为信受了,自然都会在念佛之中,并不是说念佛有什么辛苦,或什么着相,不是啊!称名念佛,你念在心中也好,念在口中小声地念也好,高兴起来,欢喜跳跃地念也可以,这个会自自然然在心中产生的。因为「听闻弥陀本愿力,欢喜不觉称佛名」,会不知不觉让你念出这句名号来。
不过,信与不信的内容到底怎么样,我们固然不了解,把它摆在一边,你只要相信:「即使不信的人,阿弥陀佛也要救度。」这样信就在里边了,之后就称名。今天有一天的时间就称一天的名号,这一天过完了,寿命到了,自然往生极乐世界去。若是有两天,你就称两天,若是有七天,或者是两个七天、七个七天,或者七年、七十年,你就用这些时间一味地去念佛。不会说:我时间那么多,我来修这个、修那个,不可能会这样的。
第8问、请问师父:弥陀心中充满十方的众生,可是唯有信受念佛的人才蒙受佛光(弥陀心光)的摄取,而没有信受念佛的人只是蒙他的光明照耀而不被摄取,故不能自然往生,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因为佛光有两种:一种是身光(身上放出来的光),一种是心光。身光也好,心光也好,其实都是一体的,都普照十方世界的。既然普照十方世界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一出来,地面上的任何动植物都在阳光普照当中。同样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任何众生不管善人、恶人,甚至地狱众生也受弥陀光明的普照,只是能够念这一句名号的人才能蒙光摄取,因为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本体,能够念这一句名号,自自然然就受弥陀心光的摄取,与弥陀的愿相感应。
弥陀的心愿展露在这一句名号中,要度称念名号的人,你称念名号符合他的心愿,无形中就是受他的光明照摄,与他的心相感通。如同电视台发射出来的电波,发射到各各角落去,没有一个角落没有电视台的电波;可是,你如果不转到那个电视台,当下就没有与那个电视台互相感应连接在一起,就不能接收到信息。同样,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我们不称名,与他的心光不感应,唯有称名才是阿弥陀佛的心愿。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就是这一句名号,名外无体,体外无名,因此信受弥陀救度而称念弥陀名号的人,自然在他的心光摄取当中而得往生,而不称名者就没有光明摄取的利益。
第9问、请问师父:一个获得弥陀信心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答:信受弥陀的人,他当然是对弥陀有信心、有恭敬的心,而对自己是有良心、有惭愧的心,对别人是有爱心、有包容的心。为什么?因为他体会了弥陀对他的爱心,他体会弥陀对他的包容心,尤其是当他体会到弥陀的大爱的时候,就惭愧自己是一个罪恶的人,因此对自己有惭愧心,有良心,自己做了什么言语行为上的过失立刻会受自己良心的指责,反省比以前更加敏锐。
弥陀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宽谅,可以说非常的广大,论我们的话,我们可以接受宽谅吗?我们是罪恶深重的人,累生累劫造了无穷无尽的罪业,今生今世反省自己,自己无时无刻有意无意都在得罪他人,所以不是我们去忍耐他人、宽谅别人,是要请别人来宽谅自己,否则,即使自己被他碎身万段还不足以偿还他。
我们是这一种不能被宽谅的人,而阿弥陀佛来宽量我们,我们被弥陀的大宽谅所感动,对众生自然也会有宽谅的心。所以,弥陀的生命在我们心中作为我们的主人,监视着我们,我们反省力就会更加的敏锐。
第10问、请问师父:闻信弥陀的人也有苦恼,平时说念佛法喜,苦恼时念佛还法喜吗?他的心中有些什么转化?
答:一般人没有听闻弥陀的本愿救度,告诉他念佛是好的,可是逆境来了,烦恼来了,病痛来了,这一句佛号就飞到三十三天之外了。如果他有闻信弥陀本愿救度,闻信这个名号的原理的话,他烦恼来了,他会有法喜,苦恼来念不出佛声,也会有安慰,逆境来的时候,也会甘于承受,会这样的。烦恼来就不以烦恼为烦恼,痛苦来了也不以痛苦为罣碍,这一句名号即使念不出来,心总是安稳的,同时,他能够念佛的话,就会代替痛苦的声音,本来就哎哟、哎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会这样念。
还有,我们闻信弥陀救度的人,心性会转化。会转化就是因为我们体会到弥陀救度我们,而弥陀救度我们,他不但不跟我们计较,反而是大大的宽谅我们。大大宽谅我们的时候,使我们感动,也会去宽谅别人、原谅别人,跟别人不计较。弥陀救了我们,不但救起了我们的生命,使我们不再继续轮回六道,而且是给我们无量寿的生命、无量光的生命,是给我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给我们佛的智慧的生命。可以说不但给我们生命,而且给我们那么丰盛的生命,同时又给我们极乐世界。你看这一些东西多么的丰富、多么的高贵,我们剎那之间拥有了这一些,可以说剎那之间雍容华贵起来。那个时候,我们面对其它的人,看到他们所须要的,我们有,我们就会尽量付出,帮助他、满足他,就像弥陀来帮助我们、布施给我们、满足我们一样,心性就会有这一些转化。
这一些转化,其实是不容易的,我们要去宽谅一个人,这个人如果是一个好人,他做错了,我们去宽谅他,这是很容易的;但是一般人不能宽谅的我们也去宽谅他,这个必须从我们内心有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于弥陀,为什么?别人不宽谅他,而我们可以宽谅,那是因为阿弥陀佛宽谅了我们,阿弥陀佛包容了我们。
我们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的一位众生,这一颗心可以说是很卑贱、很污秽、很肮脏、不可告人、无地自容的,阿弥陀佛一点都不计较。如果体会到弥陀这一种慈悲的话,我们面对所有的人就会去包容他、原谅他。
那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标准,因为十方众生各不一样,可是转化的功能是存在的,是有那个可能性的;所以,我们信受了这个法门,这一颗心会柔软下来。柔软下来就显现一种不太计较、能够宽谅包容,同时对所有人都好,怀着一种抱歉的心、对不起的心。因为,永劫以来,我曾经欠了你们不晓得多少的债,我都没能还你们,而且一直都不知道,现在给弥陀的光明照触,我原来就是这一种众生啊!
所以这一个法门跟自力法门不一样的,也就在这里。自力法门要自己去修六度万行,自己去修布施,修忍辱等等。我们不是,我们是自自然然地去付出,即使付出了也不认为我是在修布施,因为我知道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知道自己所做的功德都是有为有漏,都是虚假的心,有代价的心,有功利心存在,一点都不是真实的奉献;唯有弥陀将极乐世界奉献给我们,将成佛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使我们自自然然也想付出,而且付出却没有那一种祈求回报的心,因为,最大的功德阿弥陀佛已经给我们了,我们不须假借在这个时候来祈求功德了。以忍辱来讲,以前都是要自己忍辱,忍辱别人对不起我们的事情,忍辱一切逆境,甚至忍辱人家谤骂、侮辱,但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祈求对方忍辱我们。我们旷劫以来欠人家的,侮辱人家的,甚至今生今世都不知不觉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所以请求他们的原谅、忍耐;不是我们去原谅、忍耐他,就会有这一种转变的。
因为,这一个法门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内容就是信机、信法。机就是十方众生,法就是弥陀的救度。十方众生就是五逆谤法的众生,十方众生就是罪恶深重,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那就是罪恶满身,所以才是无有出离之缘。罪恶深重,如果没有罪业的话,那就是一个圣人,完美的人,没有罪业,同时可以有力量脱离三界,他在这个世间是只有人家受他的恩惠,他没有欠人家,人家受他的熏陶、感化,他没有侮辱人家。可是不是啊!既是罪恶深重,即是没有出离之缘,就是有意无意、知与不知之间都去亏欠了人家了,所以要请求人家原谅,所以心情就会有这一种转化。那当然不是一个标准,各不一样,习气比较强,面对当时的时候,霹雳啪啦,下劣的惯性都出来啦,但是事后立即会反省到,因为毕竟我们是深信机、深信法的人,机法在我们内心很深刻、很敏锐,所以即使当时没有发觉,事后也会发觉的。
第11问、刚才听师父讲,观经的眼目就在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称名定往生,但是,这种称名,它和有一种理论解释的,就是要称到什么样子才能获得不退,是否一样?请师父再把这两种称名具体的含义解释一下。
答:刚刚我没有说清楚,应该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称名再加以解释,称名有几种,而那几种称名的内涵,性质又是怎么个样子。
称名分为自力的称名和他力的称名。
自力的称名就是一般通途的净土门的称名,什么是自力呢?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他力就是指弥陀本愿力的救度,本来弥陀的救度是弥陀的力量,统统具备了,可是我们不晓得那个原理,以为阿弥陀佛虽然要救我们,可是他高高在上,远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这里低低地顶礼,远远地在这里祈求;虽然要求往生,却认为必须累积多善根、多福德,累积这一句称名的功夫、功德,这样回向才能与弥陀的救度相应。他认为虽然弥陀要救度我们,可是我们如果没有具备某种的条件,是不能被救度的。这个是他力中的自力,以为弥陀有条件的,这不是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
另一种是纯他力的念佛,纯他力的念佛就是第十八愿,本愿的称名念佛,就是真正的乃至十念的念佛,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这种念佛,完完全全是没有条件的,完完全全领受弥陀的救度的念佛,念佛的本身没有盘算,没有筹量、计度。
如果认为应该要念到一心不乱,不能理一心也要事一心,否则的话,至少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净念相继,这样的话,面对临终的时候,就更有把握了;不然,现生如果没有那个功夫,临终怎么又会有这个正念呢?所以,平生的时候,先培养不乱的功夫,等到临终,就会有正念,那个时候,佛就会来迎接,否则,临终没有正念,佛就不会来迎接,这种就是自力的观念。
这是完全不了解六字名号的原理、弥陀的救度,那一种人,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弥陀的胸膛上。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意完全不是这样的,而且,如果这样的话,十方众生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合乎这个目标的就很少很少了。可是弥陀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把我们看成他自己,而且救度我们的功德已经完成好了,只求我们让他救,他怎么会给我们提出某一种条件?
如果弥陀设立下某一种条件的话,十方众生都不可能往生的啊,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智慧心中难道不知道,而会硬要立下某一种条件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慈爱的爸、妈,从小就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现在已经发现儿子所住的地方,这个儿子在那里受风受雨、受苦受难、三餐不济的,慈爱的爸妈一看就心疼,所以,巴不得赶快把儿子接到家里来免除那一种贫穷、困苦。那儿子一直愚痴,心性低劣,以为爸妈所拥有荣华富贵的地方,自己没有资格,要能够进去的话,起码必须要怎么样怎么样才能进去。所以,儿子在外面待久了,自会有一种怯弱卑劣的想法,不敢接受弥陀的救度,不能体会慈爱父母的悲心,那样的话,使父母更加心疼。
所以,我们对弥陀拥有那一种观念,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弥陀的胸膛上,那是一种自力的念佛法门。
他力的念佛法门一概不讲那一些,就是以我们本身这一种根性去念佛,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得能一心、不能一心,都不管。因为,不是以这个为目标、为标准的,是领受弥陀的救度而去称念这一句名号,你念一声也往生,念百千万亿声也往生;百千万亿声不多,一声也不少。因为弥陀的功德宝珠在我们的心中,今天这一声佛号念出是这一颗宝珠所放的光明,明天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也是这一颗宝珠的光明;即使念了十声、百声、千万亿声,声声都是这个宝珠所放出来的光明。并非说这一声是这颗宝珠,那一声就不是了,不是的,声声都是这颗宝珠的光明,往生是这个名号的宝珠使我们往生,不是我们口中念多念少能往生的;只是说:既然我们心中有弥陀名号的宝珠,我们就会时时刻刻地流露出称名念佛。虽然你这样流露出来,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心中并没有一种要累积功夫,或者是要累积一心不乱的那种观念,因为晓得已经被弥陀救到了的人,已经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了,现在念佛就是内心那一颗明珠所散发出来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
所以,善导大师在解释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时候,他所解释的是:「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行、住、坐、卧,那表示这颗心是散乱的。因为在行、住、坐、卧当中,不是说静静地在蒲团上,在那里静坐观想地念佛,是行走也念佛,站立也念佛,躺卧也念佛,而且又说:「不问时节久近」,不管你时间长短,我念了一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或者是念了一百声、一千声、一万声、一亿声,时节久近都不管的,这个才是真正「乃至」的意义。
「乃至」就是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善人、恶人,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这个都是「乃至」啊!如果不是乃至的话,他如果限定说:要出家发菩提心之乃至十念,糟糕了,出家的人少,而且发菩提心,谁发得起来啊!但是「乃至」,连身份上也是乃至,数目上也是乃至,心情上、心理上也是乃至,所以这个乃至的含义非常的广。
因为有「乃至」两个字,所以,使我们安心啦!本愿念佛就是这一种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而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本来就已经领受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之故啊!
这就是自力、他力念佛的不同意义。
第12问、请师父能否解释一下法照大师「彼佛因中立弘誓」的偈子?
答:好!整偈是这样的: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一首偈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的。因为第十八愿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就是十方众生,那十方众生就包括很广了,没有一个众生不在十方众生之内,为了表达这个意义,所以大师 才用这一首偈来解释。
彼佛因中立弘誓:「彼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立下了四十八大愿,其中最弘广的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广度众生的。第十八愿说:「闻名念我总迎来」。
闻名念我总迎来:就是「乃至十念」,使乃至十念的众生往生极乐是弥陀的本愿。阿弥陀佛发愿说:「称我名的人,如果不能使他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成佛。」这个就是「乃至十念」,所以说「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这句在解释「十方众生」。简:一方面是简别,一方面舍弃。不简别是不弃贫穷的人,而迎接富贵的人,不是重富贵轻贫贱的。往生不依贵贱,往生是依念佛;富贵、贫贱只要他称念弥陀名号,就通通救度;只要是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就通通往生不分别的。
不简下智与高才:下智就是没有智慧、不认识字的人,愚痴、愚劣的人;高才即上根利智。上根利智也好,下根愚钝也好,都是平等的救度。
不简多闻持净戒:深入经藏博学多闻的人,或者持戒清净的人,以及受戒而犯了戒,甚至罪恶多端的人,只要他回心的话,通通要救度。
但使回心多念佛:只要回心转意──我以前所作的罪恶,原来是有果报的,不应该的,我错了;那我要解除这种果报的话怎么办?只有信顺弥陀的救度,所以叫做回心。此后多念佛,这个多就是乃至十念的「乃至」,此后有时间就只管称名。
能令瓦砾变成金:瓦砾就是被人家遗弃的砖块、石头等东西。瓦砾变成金──所谓变铁成金、转凡成圣,就是只要你回心念佛就能转凡成圣,就能变铁成金,也就是说必能往生成佛。本来轮回受苦受难的生命,现在往生去了成为佛身了,成为超凡入圣。「入圣」就是一种清净的、不污染的涅槃境界。
瓦砾与金,天差地别,回心念佛即可变铁成金,这就是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
第13问、《观经》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一种解释将它解释成自性清净的佛性,请师父对这种解释开示一下。
答:这两句话八个字,从经文的显义来讲是修自力的人,他不把极乐世界当成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不把佛当成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是把他当作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他认为清净的佛心,清净的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他清净的时候所看到的一切都没有苦乐、好坏、美丑等这一些相对性的分别观念,那一种的当下,他感觉到这是在净土里面了。这是修自力法门的人,以心中的佛性为弥陀,以心中的清净为极乐。那一种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这种含义。
那一种本是唯识观,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唯识,即使是极乐世界,即使是阿弥陀佛,也是从他心中所产生的,唯心的。那是自力的法门,必须依自己的力量来修成佛,在这娑婆世界修行,得到证悟佛果。他一旦证悟佛果的话,山河大地对他来讲,无处不是净土,都是净土,因为超越净与秽,哪有什么净土、秽土的分别?
但是本愿法门不是作这样解释的,始终是建立在「指方立相」上,极乐世界有方位,「从是西方……」即是方位;阿弥陀佛有形像,唯指西方阿弥陀佛,所以称为指方立相。当然,究竟来讲,极乐世界广大无边际,阿弥陀佛也没有形色。可是那是圣人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要去追求那个境界,你只要追求有方有相,指方立相的净土的阿弥陀佛便可以,因为到了那里就自然能够证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所以,以隐义来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意思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这个「作」是作什么?就是「念」,对我们来讲就是称名念佛,信受弥陀救度,所以说「是心念佛」,这个念包含信与行,是心念佛,是心是佛,所以不可以离开南无阿弥陀佛之外去寻求佛,去寻求见佛,如果那样的话,那又是圣道门自力的范畴了。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第14问、请问师父:「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是什么意思?
答:这一句话是善导大师说的。善导大师说「乃至十念」是上至一辈子的念佛、下至十声五声、一声一念。从大意来讲就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一直到临命终。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意思是说念念就是临终,念念就是往生。虽然有前念、有后念,在解释上必须有次第;可是当下前念命终,后念就是往生;甚至当念就是临终,当念就是往生,所以说前念命终,后念即生。这个是解释上的方式,其实当下那一念就是命终、就是往生。
所以临终并不是身体死亡的时候才叫「临终」,我们念念都是临终,所以真正的无常是活在死中。你看我们已经死了多久?每一秒每一秒都在死亡,过了一秒就死了一秒,我们是活在死的当中,所以我们不可把临终推到未来,现在就是临终。所以前念是临终,后念是往生。当然这是解释当下念念都是临终,当下念念都是往生,所以是往生即临终。现在就已经是临终,就已经往生了,不是肉体死亡的时候 才是临终,也不是那个时候才决定往生,不是这样的。
所谓「临命终时」,什么时候是临命终时?现在就是临命终时,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体会时时都是临命终。善导大师说:「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皆现前。」一切时间无不是临终时,那我们所希望的所高兴的,就是胜缘胜境皆现前。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无时无刻不来到我们念佛者的四周;所以,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皆现前,不是临终 才胜缘胜境现前,现在阿弥陀佛就常常来到我们这里了。
第15问、请师父解释一下实相身与为物身。
答:你即使不知道「实相身」是什么,「为物身」是什么,可是你只要相信弥陀的救度,那就在里边了。
只要相信弥陀的救度,就称念这一句名号,就像刚刚所讲的,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去念念称名,那实相身、为物身就在里边了。若简单解释「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实相身」就是成佛之身。
实相身是从阿弥陀佛的自利圆满方面来讲的,它如果自己自利成佛的话,那取正觉了,成就实相身了,必能使众生往生。所以,这个就是为物身。
所以这个实相身是以自己自利圆满来讲,这个自利圆满并不是为了自利,阿弥陀佛不是为了自己本身,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是为了救度众生的;所以,为物身是从「若不生者」的利他圆满来讲的。
实相身是从弥陀本身来讲,是弥陀的自利;为物身是从救度众生方面来讲,是弥陀的利他。实相身、为物身都是指阿弥陀佛,也就是指报身。因为这两个都是由于法藏菩萨发下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成就了,因此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实相身成就了,为物身也达到了,这个叫报身,叫做阿弥陀佛,也叫做无碍光如来。唯有成就了实相身,成就了为物身, 才成为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要成为十方三世佛的那一种佛,还容易──当然成佛都是困难的,不过与阿弥陀佛的愿比较起来,相对而言是较容易的,而要成为实相身,为物身的阿弥陀佛就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为物身就是救度众生之身,救度众生之身,就是救度十方众生到极乐世界成佛之身,这种身不完成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十方众生有一个众生阿弥陀佛没有力量救他,那么阿弥陀佛就还不能成佛。岂不是等于说,成就十方三世的任何一佛都还容易,可是成就实相身为物身之阿弥陀佛就不容易?
当然,十方诸佛都发愿度众生,可是阿弥陀佛的愿是超世愿,超越十方三世诸佛之愿。也就是说十方众生,有的众生其它的佛能度,然而像我们沈沦在娑婆世界的众生,由于贪瞋痴很深重,十方诸佛都不能救度,所以,只好摇首叹气无可奈何离开了。唯有阿弥陀佛他不放弃,他继续为我们发愿修行功德来替代、来承担我们的罪业,偿还我们的罪业,使我们能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这一尊佛 (阿弥陀佛)他才是实相身、为物身的佛。唯有他才有那个愿,所以说是超世愿,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之中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我们就没有得救的机缘,我们不靠阿弥陀佛的话,就只有继续沈沦了。
这样知道实相身、为物身了吗?不过知道是稍微理解的知道了,真正我们要去体悟实相,体悟为物的话,那是佛的境界啊!所以,不管我们知道或不知道,你就这样作,不知不求当中功德自然就具足了。其中的原理,说深奥非常的深奥,无底的深奥,所以我们只能领受很简单容易得到的名号,那就是称名。
至于一念的信心是什么?有时候体悟不到,那体悟不到的话,你放弃了称名,一直要追求那个信心的境界;但是人生无常,现在死了就轮回去了,所以你只要称名,何况在称名当中信心就在里边了。所怕的是,你一方面称名,一方面认为不够,结果修其它法门去了。那怎么办呢?就必须环绕在善知识的旁边听,同时,同修的莲友需要常常接触、研讨。至于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莲友,我们要避开,免得被绊倒;因为我们都很软弱,容易跌倒,所以要跟同修、莲友、善知识常常讨论,常常在一起,因为人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了。
第16问、请问师父,信顺本愿了,信顺佛的教导称名念佛,他那个如实修行是什么个样子,有没有规定?
答:对往生没有怀疑,对弥陀的救度没有怀疑的,那个就是如实称名,无疑的念佛,就是如实修行。
第17问、请问师父,入生死园、烦恼林,游戏神通,那个是不是死了以后再回来的事?
答:那个是往生之后的事情。因为刚刚讲过本愿法门是大乘的法门,往生之后就会到十方世界度众生,到十方世界就叫入生死园、烦恼林,不是现在的事。现在我们只是随缘、随份、随力、随根器去自信教人信而已,还不能达到自在,真正达到自在是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所以,我刚 才讲:不怕不会说法度众生,只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只怕你怀疑弥陀的救度,不怕怀疑弥陀的救度,只怕不称名,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往生自然能成佛,不管你想成佛不想成佛,就一定会成佛。就像水既然入大海的话,你说不与大海同一个味道可能吗?不可能的。众水到最后一定非入大海不可,因为它的归宿就是大海啊!在地面上的水,有干净有不干净,有酸有甜,各不一样,就像我们众生的根器,善恶程度、烦恼程度各不一样,但是到了弥陀极乐世界就通通是一样的,心是无量光明,命是无量寿命,自自然然,你不想要也一定能得到,而且欢欢喜喜的自在其中。不会想到:哎呀!我到极乐世界只是要离开六道轮回,只是要到那里享乐而已,我不到其它地方去救度众生,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没有那个志向,不会这样想的。到那里自自然然你就有那一种开阔广大的心量,而且会有那一种力量去救度众生的,是自然而拥有的。
第18问、请师父解释一下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最后的「四偈三选」: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答:这四首偈等于是《选择本愿念佛集》的总结,《选择本愿念佛集》各章的含义都在里面。
第一段:欲速离生死:就是发心想快速的离开六道生死轮回,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业,彼此结怨结仇。那么,二种胜法中,他必须是依靠佛法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要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在这个宇宙当中,在这个世间当中,宗教虽多,只有佛法 才能达到我们离开生死的目的,只有佛教才谈到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以及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佛教里面又有圣道与净土,所以说「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我们要把圣道门暂时搁在一边,不要去修圣道门,要选入净土门。因为净土门是易行道,而圣道门是难行道,因此我们要舍难行道入易行道。
第二段「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也就是说:现在进入净土门里边了,专求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净土的法门也有两种:一种是五正行,一种是五杂行。那么,就要抛种种的杂行 (五杂行,就是种种的杂行。)选应归正行,要选择入五种正行。五种正行就是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念正行、供养赞叹正行。
第一、读诵正行: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各种经论,不是。是只有读诵净土三经,这个叫做读诵正行。离开这净土三经就是读诵的杂行,不过这也有广义的解释,就是读诵本愿祖师的著作,能够了解净土三经,这也算是读诵正行。甚至不懂得因果,去看因果的教理,具备起码的因果观念,这也可归纳于读诵正行里面。
第二、观察正行:就是你若想象,只可以想象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我们未来归宿的地方,我们想象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清净安乐、微妙香洁,产生欣慕之心,这是想象、观想的正行。
第三、礼拜正行:我们礼拜的对象是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以外,我们不礼拜,这个就是礼拜正行,如果其它的诸佛菩萨都礼拜的话,岂不是礼拜的杂行吗?
第四、称念正行:就是一旦称念,出口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拿起念珠拨算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不念其它诸佛菩萨。
第五、赞叹供养:也只是在南无阿弥陀佛的身上去赞叹供养,不赞叹供养其它诸佛菩萨。
这是五种正行,其它的是杂行,所以要抛杂行,修这五种正行。
至于布施,忍辱,甚至孝顺、友爱,这个到底是正行还是杂行?这个是我们理所应该做的,敦伦尽份的善事。理所应该做的,这并不是属于什么杂行不杂行。只是说我们虽然这样做了,我们并不以这一种善事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也晓得我们即使是这样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执着的心,做这些都不圆满,也不是百分之百,我们要了解到这一点。
第三段「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那么,已经进入这五种正行,专修这五种正行了,可是五种正行有四种是帮助的,是引起的,另外一种是最主要的。那么就要暂时把那四种放在旁边,而专依那个最根本、最主要的,那个就是称名。意思就是说:你之所以读净土三部经,目的不在读诵,目的是为了了解经义,明了这一部经之目的在说什么,我们依教奉行。那么净土三部经,乃至刚刚讲的《往生论注》,都在教导我们:依弥陀的愿力十念、一念必定往生,我们依教奉行之后就是一辈子的去念佛。
所以五种正行都是为了了解正定业,为了归入正定业。如果懂得这一点,四种助业就会融化在正定业里面。怎么讲呢?平常在这个时候,就是读经,现在呢,晓得经义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念佛,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念佛。那想象极乐世界庄严也是一样,礼拜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都把它融入在称名来了,转成为称名了,赞叹供养也都是这样,因为称名最容易,二六时中都可以称名,不管你到那个地方都可以称名,不然的话,你要供养只有在大殿里边了,你要礼拜,只有有佛像的地方,那没有佛像怎么供养礼拜呢?可是称名就不是这样了,没有佛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念佛,所以要专于正定之业。
第四段:「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这个称名的正定之业就是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其它的都不是弥陀的本愿,善导大师说:「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阿弥陀佛广发四十八大愿,其中只有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与阿弥陀佛没有离开的,所以说最为亲。同时又说:「唯有称名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只有称名念佛 才蒙受弥陀光明的保护、摄取,为什么?因为这是他的本愿第十八愿,本愿是一切因缘当中最有力,能够救度我们的一个强缘,所以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我们知道称名就是本愿,而称名的愿是在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就是称名。善导大师说,唯有这个第十八愿的称名才蒙受光明的照摄、保护。因为,本愿就是光明,名号就是光明,名号离不开光明,光明离不开名号。所以现在我们的心、口来称念这句名号,我们的心口与弥陀的名号结合为一体,就在他的光明里边了。善导大师又说:「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拜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所以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三业都在一起,不会离开。那我们是要与弥陀亲近呢?还是要与弥陀疏远呢?当然与弥陀亲近啦,与弥陀亲近,现在就已经具足往生的身份了,那么与阿弥陀佛疏远,就是还在轮回。
这四首偈主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称名,因为这是合乎他的本愿。
这首偈有三重废立。
第一重就是「内外废立」:所谓内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们要离开生死的话,要舍外道入佛教,这是第一重的内外废立。
第二重就是「圣净废立」:虽然选择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略讲有八宗,那我们就要舍掉其它的修行法门而选择净土法门,这个就是圣净废立。
第三重就是「正杂废立」:也称为信疑废立,净土法门也有其它杂行的,也有专称名号的,我们就要舍其它杂行进入专称名号,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正杂废立,也可以说是信疑废立。这一首偈中无形中就谈论到了这「三重废立」。
第19问、《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之中有一段,也就是莲如上人他看到天王寺法会的时候,他就说:看到那么多人都会堕落地狱,不禁感到悲怜。又说:其中如有本宗的门徒就会成佛。请师父开示它的含义。
答:这个意思就是说:参加那种法会的人,他们之所以参加法会、不一定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所以将来还会再继续轮回啊!既然有轮回,就会堕落地狱;虽然参加那一种法会,即使有解脱的心,但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法门,因为真正解脱的法门,只有弥陀本愿──他力念佛法门。所以,莲如上人看到这一些人将来会堕落,便产生悲怜的心。同时又想起如果这里边的人有我们本宗的人,那么他就会成佛,因为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不过如果是修持本宗法门的人,大概也不会到那里去,如果会到那里去的话,那应该是特殊的因缘。所以,这是睹物生情啊!看到这一种现像,而内心不禁生起了感触。
第20问、《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里面说:莲如上人看到有人为了一只被打死的蜜蜂而念佛,这个人说是因为感到可怜而念佛;那么,莲如上人就说:信心之人无论任何事,他的念佛都是报谢之心的念佛,都为了报谢佛恩。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众生被杀的时候,或者是当下临终的时候,我们在旁边为他开示,在旁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让他解脱的,所以,固然我们的称名,是出自于感恩的称名。可是逢缘遇境各不一样,遇到这种情形能够随缘、随份、随力来解救他,自自然然就会解救他。所以,看到动物被杀,甚至有的人如家庭主妇无可奈何,必须切肉;因为没有素食,就会切到肉,那你一方面切肉、一方面念佛,也可以使这个众生减轻罪业,因缘成熟也能度他到极乐世界,所以也并不是完全无用的。
我们同样都是人,别人不信都劝导他信,目的是为了让他离开轮回往生极乐,这个动物已经要死了,我们在旁边为它开示,为它念佛,或许也可以度它。
日本有一位妙好人叫做清九郎,清九郎有一天做梦,梦到一个身穿出家衣服,剃光头的师父来向他说:「我是受雇于你家的那一只马(这只马不是清九郎养的,但是清九郎需要这只马来帮忙为他做事情,所以就拿钱去用租,称为「受雇」 ),因为生前受你的劝导,信受弥陀的救度,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现在来向你表达谢意。」它是一只马,你给他讲本愿法门,他虽然没有反应,也不会念佛,可是,它已经得到弥陀光明的加被了,往生极乐世界去了。
所以,尽我们的力量去做,至于能达到什么效果,那是他的缘,也是弥陀的调摄。
第21问、有人对《观经》所讲的「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认为这是只有愿也没有行,请师父给开示一下。
答:是。那是因为称念六字名号的当中,是信、愿、行,通通圆满具足、毫无缺少的。
刚才问的「唯愿无行」,那是唐朝之前学习《摄大乘论》的学者,以《摄大乘论》的观点来解释《观经》,善导大师为了纠正这个错误的观点,因此在《观经四帖疏》第一〈玄义分〉里面就有详细地说明,他主要的说明是对这六字名号的解说。他解说这六字名号就是具足信愿行的,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南无就是皈命,皈命就是信,皈顺于弥陀救度之敕命,信顺弥陀的救度,所以南无就是信顺,就是皈命。同时,也是发愿回向,所以信与愿都在里边。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皈命者的行,也就是皈命者的功德。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将这功德完全容纳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使我们众生能够发出南无的心,一旦发出南无的心,阿弥陀佛本身就以他的功德回施给这一种众生,那么,这一种功德都在哪里呢?都在「阿弥陀佛」这四字里面。所以「南无」的众生,自然有「阿弥陀佛」在里面。这么讲,信、愿、行就通通具足了,有愿、有行,所以没有一个缺少,因此必定往生。所以,「十念念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是靠六字洪名,如果没有这六字的话,我们随便念一个东西的名号,能往生吗?不能往生。
第22问、请问法师,古德说:第十八愿是王本愿,十九愿、二十愿是方便愿,那么,请您讲一下,十九愿,二十愿与第十八愿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对象就是十方众生,平等的救度。而十方众生有十方根性,有的即使听到了第十八愿会产生怀疑,但有的根本连第十八愿也没有听到,那么,这两种众生还是要救度啊!那怎么办呢?就在第十九愿与二十愿里面。
那种人叫做三辈九品,三辈九品及修持的方法,各个都不一样。
因为不晓得第十八愿,如果晓得第十八愿的话,他就没有那一种身份,也没有修行各种法的那一种执着的心,就通通归入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地念佛。虽是出家也不执着出家身份,在家也不执着在家身份,就通通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了。
如果不能体会这一点,就会有种种品位阶级出来。譬如上辈生的人就出家而发菩提心。中辈的人没有出家,但是能够发菩提心修种种善事功德。也有人既不能出家,根器也很低劣,同时贫穷,不能修种种行,也没办法作种种善事功德,这一种就是下辈。所以就形成了十九愿、二十愿的那一种三辈九品出来了。
这三辈九品以自己所修的各个不一样的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往生,弥陀还是要救度这一种众生。
但是由于不合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是天性自然所显现的,是弥陀涅槃的名号之愿,唯有这个愿才能进入涅槃的世界,第十九愿第二十愿不是那个因,当然就不能进入那个果,所以有这一些三辈九品的差别。
第23问、请问法师,很多学佛人都非常关心因果报应的问题,那么接受弥陀本愿救度的人,他的因果报应的情况是怎么样呢?请法师开示。
答:信受弥陀本愿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机深信与法深信的人。
具足机深信就是体悟到:自己是个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以自己的修行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不能还清自己所欠的业债,一定会堕落地狱,这种体悟叫做机深信。
法深信是体悟到:像这种罪恶深重的众生,只要称名十声、一声、一念都必定往生;甚至当下听闻到弥陀没有任何条件的救度,当下就往生,这种叫做法深信。善导大师解释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有这两种深信就是信心决定,那信心决定的人因果怎么办呢?
佛法是建立在因果上的,任何法门都不可能违背因果。
只是自力法门(即圣道门)是自因自果:亦即自己所作的自己承受,自己作善因自己承受乐果;自己种恶因自己承受苦果。这叫做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己要承担的。
他力法门就不是这样的,是自作他受。我们累生累劫以来,自己所作的杀人的债、偷盗的债、邪淫的债、妄语、恶口的债、五逆十恶种种债,我们没办法还清,所以一直在轮回受苦。阿弥陀佛非常悲愍我们,为我们承担,为我们累积功德来替我们偿还,所以是自作他受。
我们的罪业果报,阿弥陀佛替我们承担,替我们偿还;阿弥陀佛自己所作的功德我们来分享,来拥有、获得。所以,《无量寿经》就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把我们的重担一肩担起来,作为他的重担。他要去负担,要去偿还,所以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又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为十方众生完成能够离开六道、能够往生极乐的法藏,也就是六字名号,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这六字名号的功德之宝,而且「常于大众中,说法狮子吼」──常常在十方世界当中,宣扬这六字名号的救度法门,所以这是自作他受。
本愿法门,还是在因果里面。
那么,我们信受弥陀救度的人,是否就可以洋洋得意,来向别人骄傲?不可能这样的!因为我们本来就知道有善恶报应嘛,所以才要弃恶行善。只是因为弃恶无力,行善无能,才蒙受弥陀的救度。
因此,我们既然有因果观念、有善恶观念,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反而会因为弥陀包容、宽恕我们,原谅我们;我们受了大包容、大宽谅,我们也会(即使无力)大包容、大宽谅,也会去宽谅别人、包容别人。因为像我们这种不能被宽谅、被包容的,不能脱离六道轮回的,阿弥陀佛居然来包容、宽谅我们,我们多多少少也会去包容、宽谅别人。
阿弥陀佛同时赐给我们生命,这个生命不只是脱离六道轮回的生命,而且是无量寿的生命,具足与阿弥陀佛同样的无量寿、无量光。智慧同等高明,神通同样洞达,愿力同样无量无边,可以说不只获得今生,而且获得丰富的永恒生命。同时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白白地、没有条件、免费地送给我们。
那么,我们受了这种熏发,也会去布施他人。他人有需要,我们去主动为他说法,就像阿弥陀佛主动地来为我们,不经过我们的祈求、拜托、要求等等,这完全是弥陀的悲心。我们领受弥陀的悲心,弥陀的悲心在我们的心中熏发、发酵,在我们的心中运作,我们怎么会反而去向别人骄傲、不同情对方?反而会吝啬?反而会任性地为非作歹?放浪自己的习性?不会的!
同时,从佛的立场来讲,佛救度我们是悲愍我们轮回无力解脱;但是佛的心中还是希望我们作一个遵守佛教戒规的人,在世间作一个敦伦尽份、持守纲常的人,在佛教中尽量遵守佛法戒规的人。就好像父母爱护儿女,儿女不管是贤能还是愚劣,父母的慈心还是平等地爱护他。即使是儿子在外面犯错了,甚至犯下滔天大罪,这个父母非常的富有,而且地位高,以父母的富有与地位,去排解这个滔天大罪。这个儿子平安的回来了,那么儿子难道会认为说:我即使造下了滔天大罪还是平安,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再犯,没关系。他会这样吗?不会的!父母的心中,固然对这个犯下滔天大罪的儿子,是骨肉般地疼爱;但父母的眼中是希望他能够堂堂正正地立身在社会上,作个端端正正的人,作个奉公守法有道德的人。所以孝子体会父母心,就会顺从父母的心意。
所以,体会到这一点的人,就不会很高慢地说:「我获得了,我得到了,你们都没有得到。」反过来骄傲对方,然后自己恶劣的根性本来能够改的,反而不想改了,甚至更加夸大。这样的话,就是没有体悟到机法两种深信,不以恶为恶。
所以学本愿法门,本来就是立基于罪恶观上,晓得有善恶报应,所以会对恶谨慎。
第24问、请问法师,很多人对回向、发愿这两个问题还不明了,请开示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好吗?
答:本愿这个法门,不是讲我们回向给阿弥陀佛,不是的!是颠倒过来,是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阿弥陀佛将他真实的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能够离开娑婆的轮回,使我们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去得到真实利益──成佛。是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不是我们将功德回向给阿弥陀佛。一方面是我们凡夫没有真实的功德,我们所修的都是有漏、杂毒之善,虚假、不实之行,与阿弥陀佛涅槃的真实境界不相应,所以是不用回向;也不可能有功德回向。所以既不能,也不必。
我们不能作到真实的功德,同时弥陀的真实功德已经完成了,所以不必,这是不必回向。也是不用发愿的,可是我们之所以信受弥陀的救度,就是有一种愿生心。从愿生心这一点来讲,也是属于一种发愿的内涵。本来已经具有这一种内涵了,所以不必每一天都再发愿。
只是说,如果我们有作早晚课,我们最后就连贯着念一遍发愿文,这个发愿文就是回向偈。在我们每一本书的后面都有这个回向偈,这个回向偈与一般的回向发愿不一样,这个回向发愿的回向偈是:「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这首偈完全是弥陀回向。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是指弥陀的悲愿,将他的功德,平等布施给十方一切任何的众生。
「同发菩提心」:菩提心,愿往生净土的心是本愿法门的菩提心。这个法门不必另外再去发菩提心,愿生极乐,体悟弥陀救度,这个菩提心就在里面。
「往生安乐国」: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是个安稳、平安,没有六道轮回;是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所以说是安乐国。
早课、晚课的后面就念这一首偈,其它没有特别地须要念的回向文,也不须要另外发愿要往生的。我们本来就是有这个愿,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领受弥陀的慈悲,就是做功课的发愿;不必每天都重复地来告诉自己:我要这样,我要这样。如果是那样的话,就表示还是在最初阶段,还没有领受弥陀的慈悲。
领受弥陀的慈悲就是信机、信法。信机、信法这种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决定性的信。
因此,善导大师才说:一者决定深信,二者决定深信。
这个信是深信,而且是决定性的,既然一决定就永恒决定了。在机方面已经决定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所以才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无疑无虑。这样的话,已经信愿行通通具足了。
时时刻刻你只要称名,念念之中都在发愿,都在回向。所以,一句名号里面,都是在流露弥陀回向给我们的功德,呼唤我们让他救度;也都是在流露随顺、信顺弥陀的救度,领受他的功德,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声声名号都是在表达这种心,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一般要回向龙天护法,要回向什么什么的,而在念念称名当中不祈求,也不知道,自然就有那一种功能。龙天护法不经我们回向,龙天护法自然就来护我们的法,保护我们自己。
所以本愿法门是:你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是在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忘掉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要报这四重恩,就只有称念弥陀名号。称念弥陀名号,你不知不求,自然就能够超度祖先,就能够庇阴儿孙。我们的心虽然没有想到报答不报答,但是本愿的力量,自自然然就会达到报答的功能。
第25问、请问师父:念佛有四字念法与六字念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念呢?
答:信受弥陀的救度,执持二字、或者四字、或者是六字,都离不开弥陀的救度。因为弥陀的救度已经不在执持四字、二字、六字了。同时,从弥陀本身来讲,二字也是他本身、四字也是他本身、六字也是他本身,都互相融通包含的。
只是我们如果称念的话,是以称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比较完整。那为什么?合乎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就是信,也就是南无;「乃至十念」──这个就是四字,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十八愿的本身就是信与行;就是南无,就是阿弥陀佛。
南无是指我们众生,阿弥陀佛是指救度的本身。所以,第十八愿里就有:「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南无的十方众生,与已成正觉的阿弥陀佛,是在第十八愿一体成就。
所以我们称念这六字名号合乎第十八愿,是完整性的。
同时,善导大师也解释:南无就是信与愿,阿弥陀佛就是信愿者的功德。从这个解释来讲,我们都称念六字名号。
如果六字名号在某种情形之下称念不完整,当然也离不开弥陀第十八愿,因为它是互相融通的。如果在某一种心理状态之下想称名,而觉得六字名号在那一种心理之下比较不顺,那么称念四字二字也一样;甚至不称名,当下的那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因为不离开弥陀摄取的光明。所以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就引用佛经说:一个临终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不能念佛,可是知道有极乐世界,有弥陀的救度,这一种众生照样往生极乐世界。有的人临终念「南无」,「南」念出来,下面一个字还没有念出来他就往生了,有的人遇到临终危急的时候,念阿弥陀佛,阿的声音刚出来,下面三个字还没有念出来,立刻就逢凶化吉了。所以二字、四字都是弥陀本身,因为你还没有念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知道了。口虽未言而佛已知,我们还没有要求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已经为我们准备好,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已经送给我们的了。
我在台湾,如与人家打招呼,或者是电话,往往都是四个字,因为在台湾打招呼或者打电话什么的,都是念四个字比较平常,所以,我也以平常人的习惯念四个字,可是我自己是念六个字,静坐也好,走路念佛也好,都念六个字,不过「弥陀」本身两个字就是六个字,四个字也是六个字,两字、四字通通是弥陀本身,不可思议就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讲:
以前有一个师父叫做法砺法师,他自己贫穷,当要建设精舍的时候,缺少茅草,听说山上某某人有,他就向山上某某人化缘,要了一牛车的茅草,回家时走到半路,他很累就躺在那里休息,刚好附近发生火灾,而且他的车就在下风,火已经快烧到了,他一醒过来,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平时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他赶紧念观世音,「观」才出口,火就停止了。
我们晓得观世音菩萨是弥陀慈悲的显现,观世音菩萨的存在是要救苦救难,而能够绝对性地救苦救难,就是要信受弥陀的救度。
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存在等于是方便地接引我们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让阿弥陀佛救度,不然的话,他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要为了我们而闻声救苦,在那里救苦救难,那不彻底呀。我们应该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弥陀慈悲的展现,我们了解这个感应之后,我们就会不改变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26问、请问师父,既然我们现在蒙阿弥陀佛救度,那我们现在到底是凡夫,还是圣人?
答: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只是说,凡夫而具足菩萨的格位,古德说是「凡夫菩萨格」就在这里。
因为我们虽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但是贪瞋痴一分也没有减少;习气是会转化的,但是既然有贪瞋痴就有贪瞋痴的习气呀,甚至还会有自私自利的劣想。可是,这一种众生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的一分子了,所以说入正定聚。
「即入正定聚」,当下就进入正定聚,这个「聚」就是极乐圣众。我们已经必定地进入圣众里面,所以说即入正定聚;极乐圣众就是必定成佛,所以正定聚也是必定成佛。这种众生叫做正定聚的众生,所以在格位上来讲,我们不是凡夫。
可是肉体存在的一天,就是凡夫存在的一天。因此我们不能骄慢地说:「我是菩萨。」你是凡夫不能这样讲。不过我们是凡夫,难免会有骄慢的心,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还是「乃至十念」的念佛,所以「念念称名常忏悔」。
有的人在写自己名字的时候,都写上常惭愧某某,或者是惭愧某某。认真说起来,我们是连惭愧都没有,能够称为常惭愧的,印光大师他就够格,他们那一种是祖师的根性。而我们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有这一种认知,不然地话就会以凡滥圣,把凡夫随便称为圣人。
第27问、请问师父,信受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那么现在就以这个凡夫身,以后往生是凡圣同居土呢?还是到佛住的常寂光土呢?
答:本愿法门是讲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
至于说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或者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不是极乐世界的,那个是依天台教来分判极乐世界。可是这一种分判是错误的,极乐世界不是那样的国土,而是报土。所谓报土,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成就的国土,叫做报土。所以我们到那里都得到阿弥陀佛的果报,阿弥陀佛的果报是无量光,我们就无量光;是无量寿,我们就无量寿;是三十二相,我们就三十二相;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是报土。所以这个法门既简单而功德又殊胜。
因此,遇到这个法门,我们应该很庆幸,也自然就会因为很庆幸,而想到要报佛恩。因为,我们这个法门与其说是我们「去信」,不如说是「让我们信」。我们没有力量去信的,我们不敢信下去的,没有这个信的力量,没有自力。是听闻这个法门之后,弥陀的慈悲纳入了心中,依他的慈悲作为我们的信,这个叫做获得信心。
好像天空的明月,印在一潭池水之中,这一潭池水,你说是它去领受明月呢?还是明月来入池潭?当然如果没池水的话也没有月影。
如果没有我们这个心性的话,你有慈悲也不能进入了,可是它的来源确实来自外面,那就是弥陀本身。弥陀十劫就是在运作、在呼唤我们,弥陀使得十方诸佛都来称赞名号,为的就是要打破我们种种的疑心,将这个功德进入我们内心。所以是弥陀的慈悲触动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当下成为信心,不得不信,不用说信不信,当下就是了,所以信也是形容那一种状态。其实那一种状态就是那个状态,如是如是。
第28问、请问师父,《观经》十念往生,是属于散善中的念佛,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是证涅槃?还是看他的显义是莲花胞胎?
答:下品下生的往生是在莲花中十二大劫?还是立刻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这个有显义与隐义。
显义的话是经十二大劫的时间,隐义的话是花开见佛悟无生,与其它的人一样。可是这里为什么要说十二大劫,因为他是犯五逆谤法之人,他如果不犯五逆谤法,就不会说住十二大劫了。
我们以这一段来印证第十八愿的「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为什么要说「唯除五逆,毁谤正法」呢?因为他是五逆、毁谤正法,所以才加上「唯除」两个字,如果他不是五逆、毁谤正法就不加「唯除」二字了。
十方众生是哪一种根机呢?有没有包括五逆谤法呢?十方众生本身就是包括五逆谤法,甚至就是五逆谤法,如果不是五逆谤法,就不是那样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能够使五逆谤法的人到那里立刻成佛的,所以十二大劫与唯除五逆谤法从隐义来讲是一样的,那是什么含义呢?有三种含义:
一是因为五逆谤法非常的重,所以给你讲说「唯除」「十二大劫」,严厉地告诉我们,这种罪业太重,不要去作!可是我们仍然会犯,那如果犯了怎么样呢?
最后说:即使五逆谤法也能往生,就像下下品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六道轮回当下没有了。
虽然下品下生说到五逆没有说到谤法,可是五逆里面有谤法,因为五逆当中就有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就是谤法,若不是谤法则不会这样作。所以,另一个含义就是这一种众生也要救度。
再一个含义就是说:十方众生的本性是哪一种众生呢?就是有五逆谤法根性的,会造作五逆谤法的众生,以这个五逆谤法来显示十方众生。
有怀疑说,唯有那种祖师大德才能往生,唯有菩萨才能往生。那我们就自卑没有份了,怎么办呢?所以以我们这一种有可能会犯五逆谤法的众生,为救度的对象,这样愈能显明十方众生是哪一种众生,所以后面加上了五逆谤法。
总括这三点来讲,这个五逆谤法是让我们知道,凡所有一切众生都要救度,没有一个众生不在救度的范围之内。那么,从显义来讲有十二大劫,从弥陀的报土来讲没有十二大劫。不过,究竟是有十二大劫,还是没有十二大劫呢?这个要到极乐世界才知道,我们在这里不知道。
从它的本质来讲,没有十二大劫,如讲没有十二大劫,有人会骄慢,所以给你讲十二大劫,那到底有没有?这一点我们不必多加谈论,到极乐世界自然不问自知。
第29问、请问师父,我现在信心欢喜,知道自己能往生了;可是我喜欢听别人讲,也喜欢给别人讲。但是我去北京法源寺,某个师父就说:你不受菩萨戒,不能给别人讲。不知未受菩萨戒能不能给人讲?
答:那是错误的,不管他有没有受戒,甚至有没有皈依,只要懂得这个法门,就可以随缘、随份、随力去给人家讲,把我们的法喜分享给别人,让弥陀救度的光明也普照到他的身上。只是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了解对方的根机,知道怎么讲对方才能信受,因为我们给他讲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而讲,而是为了他能够进入弥陀愿海,能够信受弥陀救度才讲。那这样的话,方便善巧非常重要了,怎样才能使他接受,这个就是我们所要注意的。
我们是为了对方接受,不是为了名呀利呀。至于对方怎么样的评论,我们不会被左右的。而且,在这之前我们要了解对方的根性,讲起来才不会产生双方的争辩,不然到最后面红耳赤,不欢而散,这样没有达到效果,反而结了恶缘了,所以要先了解对方。
第30问、请问法师,听说机也有三种,有黑机、暗机、白机,请师父具体开示一下。
答:「黑机」是指我们每个人的本性,不管信与不信,我们的本性都是贪瞋痴,污黑的,你再怎样洗都洗不白的,只有到极乐世界自然就转了。这种机就是黑机,每个人都一样。
「暗机」是指有疑心的人,怀疑弥陀的救度,这一种心理状态是黑暗、是无明,因为有怀疑。这种机就是暗机。
「白机」是指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叫做白机。因为他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还有黑,但是这是短暂的,不是究竟的,所以,信顺之心叫做白机。
第31问、现在有的念佛人,在念佛的时候,先发愿,并且以《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段经文作为缘起,认为这种发愿就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怎能念佛,而念佛者念回向词,并且还给天龙八部、各国领导人等回向,请问行者念佛是否要发愿回向呢?
答:其实,不必这样的,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同时这六字名号就已经具足了信愿行,不必另外再刻意地去发愿。《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是说明愿往生、称念名号的人就必定往生的道理,并不是要你现在念佛就先发个愿,等一下念佛又要发个愿,不是这样的。
发愿回向,有从佛那一边来讲,有从我们这一边来讲。
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在我们都不知道,甚至还在造罪业不晓得轮回到哪里去的那个时候,就主动为我们发愿,要为我们成就一个极乐世界,把极乐世界送给我们,好像父母亲发愿,要为儿女完成什么什么的。所以阿弥陀佛是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完成极乐世界。同时,把所有的功德纳入六字名号当中,然后将这个名号回向给我们,作为我们的功德,这个回向就是恩赐,就是给的意思,将这个东西给你。
阿弥陀佛将六字名号功德给我们这一种没有善也没有行的众生,使我们有了这个功德,无形中就有大福善、大功德、大修行,所以从弥陀来讲,是弥陀将六字名号发愿回向给我们。
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我们蒙受弥陀的救度,随顺弥陀,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种随顺愿往生的状态,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我们这里的回向发愿,这一种功能通通具足在六字名号里面。
弥陀的发愿回向与我们的发愿回向通通具足在六字名号里边,所以信愿行通通圆满具足的在里边了,我们不必另外再回向,即使回向发愿,与一般人的回向、发愿也不一样。一般人的回向发愿是:自己去念佛,累积念佛的数目功夫回向给阿弥陀佛,或者是累积其它的善根、福德,通通回向到极乐世界去。如果是这样的话,是自力的,是不晓得这一句名号的原理,不懂得弥陀的慈悲,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弥陀的胸膛上,让弥陀伤心,因为你这样做的话,要往生就困难了,就必须回向才能往生,而且不懂得弥陀的慈悲,虽念这一句名号,跟弥陀的悲愿不相感通。
那么,我们还念回向偈吗?还念回向偈,那是早晚做功课的时候,最后念「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等二十个字(这一首偈在我们每一本书的后面都有)。这首偈是善导大师所写的,意思是在传播弥陀的回向。
愿以此功德,是弥陀的愿心,以他所累积的功德平等施一切,平等的布施给每一位众生,使每一位众生信顺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叫做平等施一切。使十方众生同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是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闻信弥陀的救度而愿往生,回心转意愿往生,这一种心就是这个法门的菩提心。所以这个法门的菩提心不是另外再去发一个菩提心,称名愿往生的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安乐国是我们的目标,是弥陀功德回向的,平安、喜乐、安全、安稳、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所以叫做安乐国。
第32问、请问师父,本愿念佛人,凡心佛心成为一体,当下往生决定,那我们现在肉体存在之间就叫做带业往生吗?那是否是临终以前中阴已经没有,还有没有死苦的折磨?
答:阿弥陀佛的存在是为了承担我们累生累劫的罪业,偿还我们累生累劫的债务,阿弥陀佛五劫所发的愿,兆载永劫所累积的菩萨德行在哪里?就是在这里,他的功德,就是要偿还我们的罪业,如果他不能偿还我们生生世世欠人家的罪业、债务,我们怎么能够离开娑婆啊?所以,在这之前,阿弥陀佛一定要先为我们偿还,我们一信之下,累生累劫的罪业,就被阿弥陀佛偿还了。
如果肉体还存在,自然就有贪瞋痴,还会造业。可是这些业已不是往生的障碍了。譬如说,大雪如果下在陆地上,就越积越厚,可是如果下在太平洋、大海中,有等于没有,本愿法门就是如此。
那这样到底是消业还是带业?我们在这里论带业也好,论消业也好,这都是一种初级理论上的讲法,到极乐世界自然就知道。不过彻底讲起来,本愿法门是消业的法门,如果业不消,你怎么能离开轮回?比如说你杀了一个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命不偿、钱不还怎么离开呢?所以先偿还,就这个偿还的情形之下来讲就是消。那我们还有没有业?还有,因为我们还有贪瞋痴,有时候脾气暴发起来,跟人家起无明;事后,尽管再怎么反悔,已经跟人家结怨了,可是不障碍,照样往生。同时,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有一种作用,就是使临终的时候,我们跟人家结的怨业不来障碍,所以,《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好多地方都在谈带业往生,但这不是印光大师的本意,有一个地方印光大师就说:在这里说是带业,到那里就没有业了。到那里业到哪里去了?通通被阿弥陀佛消掉了。
临终之前是不是中阴已经往生呢?不是这样的,那不算中阴,我们还存在的话,就不算中阴了。前天也有讲过,我们这个肉体叫做现阴,死的那一剎那叫做死阴。从死到转世投胎这一段期间叫中阴,一旦转生之时,叫做生阴。我们生命体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我们现在已经是转生为人这是现阴;死了叫死阴,死到生中间叫做中阴。
一个现生信佛念佛的人是不经过中阴的,一断气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除非你阿赖耶识已经离开了肉体,离开了这个死阴,还没有转生。这个叫中阴。那中阴能往生吗?也能往生。因为弥陀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任何众生没有不包括在里面的,中阴身也是众生啊!只是他是在中阴的众生而已。我们在人间就是人道的众生;在天上就是天道的众生;在地狱就是地狱道的众生;都是十方众生。如果死了,晓得他在世没有学佛念佛,死了已经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二天了,还要把握,在他旁边为他开示这个法门,然后大家一起念佛,因为这个时候再不把握就要到地狱啊!现在因缘和合,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前几天也有讲过,信愿法师在台湾中部,常常为人家助念,其中有一个是已经死了八小时,面貌乌黑难看,而且眼睛睁得很开,他去开示弥陀慈悲光明的摄受。当他开示到第三无碍光的时候,当下一剎那之间,这个亡者的脸相突然间转变为红润而圆满。他说这一种转变不是逐渐的,而是当下的。一般我们给人家助念,面相都会转变的,但都是逐渐逐渐地转变,可是这个是突然转,一剎那之间就转变的。
他还说:有一个死亡已经半个月了,眼睛睁得很大,嘴巴也张得很大,脸和身体是乌黑的。已经死了半月了才请他去,他们家里的人没有一个学佛,他去的时候眷属还在烧金银纸箔,整个房子乌烟障气。信愿法师在亡者旁边开示念佛,亡者逐渐眼睛合起来了,嘴巴也合起来了,面相也转为红润好看,时间也只不过一个半小时。他的女儿一看就问了一句话:那个人是谁?会是我妈妈吗?你看,十五天了,还会转变,好像他的神识依然在那里闻法,真不可思议啊!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子。
慧净上人答莲友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