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
以下文章来源于河南家教 ,作者河南家教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在完成自己的使命的过程中势必有自己的课题需要去完成。而作为父母的最大的责任首先是做好自己的课题,其次才是协助孩子完成他的课题,但是就是这个“协助”让很多家长迷失了自己,也毁掉了孩子。
有一个孩子上七年级,进入七年级以后因为不适应初中教师的上课方式变得不爱听课、不写作业,甚至周末连书都不愿意带回家,成绩也一落千丈,从第一名变成倒数的第一名。
面对这样的孩子绝大多数的家长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好好学习,补习班、请家教好像是常规方式,甚者可能对孩子进行“恨铁不成钢”的打骂。认定孩子不学习一定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的课题,但是这样的结果更多却是孩子在高压之下被迫地学习,变得更加的应付学习、应付作业、一切如同例行公事,久而久之,应付生活、应付周围一切,甚至应付自己的生命,从此不再对自己负责任,不再进行属于自己的任何课题。成为我们眼中的“空心病”、“啃老族”、“妈宝男”、甚至更严重的有人称之为“活死人”的人。
其实,我们都在内心里深知一个事实:孩子要不要学习或什么时候学习,要不要出去玩或跟谁出去玩、要不要写作业或怎样写作业……都是“孩子的课题”,当我们用强制的方式逼迫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就如同带着满脚的泥巴踩进了别人的家里指手画脚,这样的干涉他人课题的结果,矛盾一定是在所难免。很多的亲子矛盾都是停留在这里,要不是因为没有被孩子邀请,要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邀请孩子,放在我们的现实就是相互干涉了对方需要完成的课题。
“这是谁的课题?”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完成问题解决之前进行的一次切割,这个切割让每个人都清晰了自己的“课题”,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加倍努力地去完成。
而不是一味地陷入到“我的课题?”“你的课题?”、“他的课题?”的纠结里,最后以“天知道是谁的课题!”结束,让孩子成为的样子饱含迷茫和遗憾,让自己成为的样子充满愧疚与委屈。
都是为你好”这是很多父母的嘴上最硬的功夫,无论任何时候说出来都会让自己理直气壮,但是孩子却从来都不屑一顾,原因很简单:欺骗!就是欺骗!孩子感受到的永远都是父母这句话背后的“自私”:控制欲、虚荣心。所以当你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时候,孩子都会更加的予以还击或远离你的“好”。
当然,教育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努力,就如同我们说只盯着孩子的分数不可行,不要分数也是不可行,所以我也并不鼓励放任、放纵孩子,无论孩子要求什么我们都予以支持,无论孩子做什么我们都不管不问,而是,我们首先让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清晰自己的课题,然后陪着他、共情他、鼓励他,并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他不需要、不邀请的时候绝不莽撞。
“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他喝水”,过度介入孩子的课题会让彼此不再相信彼此,即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进行求助,遭遇情绪困扰的时候也不愿意诉说,面临挑战也不愿意邀请。势必会让彼此陷入到“亲仇”。
过度介入孩子课题的父母一定是最累、最焦虑的父母,却一定不是最称职、最优质的父母,甚至都谈不上合格。所以,我经常会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看到有家长替孩子背书包,总会忍不住提醒他们:“把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而类似的情景其实很多,只是我们都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了一系列的所有替代性动作和所有对孩子课题的介入性侵犯。
孩子归根结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可以在生命的现在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在不远的将来可以照顾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事业以及这个世界。
作为父母的我们,须从现在开始带着“这是谁的课题?”的思维,带着“这是你的课题!”的觉察,带着“助你完成课题”的坚定,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可以轻松地生活、轻松地教育,孩子也会开始真实地呈现,慢慢地生长。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刻,所有的真实都会变成无尽的力量和勇气,所有的“慢”都会变成指数级的快,因为我们相信生命是一个叠加态效应,不是一个速成的豆腐渣工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