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引爆了一场大型讨论的吉列剃须刀广告《男人最好的样子》,我相信就广告内容而言已经无需多言。如果各位需要了解更多,前文如下(转载来自好奇心日报):
作为一个世界五百强公司宝洁旗下的一个专门负责生产剃刮胡须和体毛产品的品牌,吉列的广告品牌别具一格地认为作为一家拥有者广泛影响力的大公司,自己应当为公司高层眼中所认为“正义”的事情来表达观点。换句话说,吉列这一广告的意味就是“你使用吉列的产品就意味着你有责任为改变现状做出自己的努力”。在这个更多人开始重新检讨所谓“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为女性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问题的时代,这些通过塑造荧幕形象销售产品盈利的公司也会开始重新为自己过去曾经塑造过的形象是否为进一步加重了一些有毒的男子气概。
短短的十几秒内,数个一闪而过的画面带很多观众和读者耳熟能详的“男子气概”,每一个都毫无保留地展示了这个社会许多难以摆脱的恶俗陋习:校园暴力,性骚扰,暴露性感化女性,以及男性向其他男性替女性“解释”她的想法。然而,无论这些男孩和男人们做出怎样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性,其他的男性永远只是用一句“男孩们会继续做男孩(Boys will be boys)”来搪塞,似乎这些行为应当被纳入常规而不应当接受批评。
包括BBC在内的许多权威媒体第一时间就发现许多政治保守派对于这种广告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愤怒。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些批评尝试着放大了许多存在于男性身上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种不应当的越界。这种反应,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不久前同样是他们在用着最大的声音抗议者耐克为何选择采用抗议警察暴力而选择不在国歌下起立的橄榄球运动员科林.卡彭尼克(Colin Kaepernick)作为品牌代表。也与上次耐克事件类似,社交媒体有十数名反对这一广告的男性选择用公开摧毁产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他们的敏感反应并不在意料之外,毕竟无论是谁,内心中都有着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对于他们而言,是这份广告多么赤裸地体现了他们的本质。不过不用担心,吉列自己并不孤单,除前面所提到的耐克之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提倡和推广品牌如何贴近生活。在这个穿一双国产运动鞋就会相亲失败的时代,一个人所拥有和搭配的品牌已经成为了解读他们身份和思维的一种工具和途径。
虽然说我不会将吉列的行动定性为某种政治举措,但是如此定义的确无可厚非。政治本就源于生活,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控制和管理的年代时,我们自然无法避免去讨论政治话题,因为万事皆政治。父权社会根深蒂固的存在意味着我们无论想要作出怎样的行动来去剔除生活中让我们心烦和厌恶的现象时,总会有可能绕回到一些客观上持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那些支持还是反对吉列广告的人内心中都十分清楚这些现象是否存在,这也正是他们激动的根本原因。
无论站在什么立场上,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认为重蹈覆辙是一种正确的行为。也正是因为其它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有效地指出和纠正这些一直存在的问题,我们才会希冀于某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比如说这些问题其实已经被解决了。无论是谁有理有据地说”问题依旧存在“,我们的态度都不应当是忽略。
同样,无论喜欢或者支持与否,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预言没有成功,他对消费主义符号的抗争却反而使得自己也成为了一个符号。站在这一共同立场上,我们必须需要承认的一点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仍然需要这些广告和推销来去继续支持我们生活的常规运作。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无权单站出来,借用一些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来去认为这种广告并不具有实际影响力。
当然了,吉列为了使自己的广告能够被普罗大众接受,已经采取了相当大的忍让。就在今天,网络上还突然流传起了美国民主党女众议员Alexandria Ocasio-Cortez经过图像处理的所谓”自拍裸照“,想用这种足以摧毁他人一生的方式来去告诉别人她不具备可信度。在大洋的另一端,日本女团NTG48成员山口真帆在被两名陌生男子袭击骚扰后还要公开为不能出席一场典礼道歉,而直到她道歉之前,除了警察和NGT48管理人员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对此知情。如果说仅仅是在一天的时间内就能看到两起针对知名人物的公开攻击,那么我们还会认为压迫性的男子气概的毒性仅仅散发到了男性替女性解释的程度吗?
这篇广告所引发的波澜之中,引用一下Vox记者Kaitlyn Tiffany的话,是一场“看完广告后大发雷霆的男人们脆弱的自尊(the fragile egos of men who watch and respond viscerally to commercials)”和“一家资本巨鳄的底线(bottom line of a massive company)”的争斗,所以谁是赢家并不重要。可是我们需要学会去明白,就连那些向来只为最大化利益的品牌也开始选择去征求社会正义的时候,我们要始终保持自主。我们选择品牌固然会被广告的精彩性所影响,却不应让此成为决定性因素。如果说每一次一家公司通过道德表达就能够将自己塑造成某种拟人的,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形象,那么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普通人。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这个世界的天平究竟是多么倾斜,才会迫使他们替我们说话?
购买产品是一门生意,自然需要比较的不是哪项产品更有社会知觉。诚然,一篇不好的广告会让消费者们认为这家公司不通人情,但是在广告已成为泛滥的常态和生活的必需的今天,我们也需要学会鉴别,不让自己在理性的决定上被感性占了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