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有一种差别于朋友圈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记录访客。
当时流行于QQ空间时,有很多「出售访客量、点赞量」的商家在上面「发家致富」,因为有一大群年轻的孩子,痴迷于别人对自身说说点的赞以及别人访问自身空间的量
许多同学的访客以及点赞量,以成千上万甚至十万估量,以及那自身名片上的「赞」。
那些访客值和赞,好像是一种财富似的,它们像毒品带来的感觉一样,越多就越让人兴奋。
至2011年微信出来后,许多来自QQ空间的孩子,陆续「迁徙」到了微信,QQ渐渐地冷淡了。
当时QQ的赞和访客还可以买,还可以被非共同好友人看到,但微信却不可以。于是他们需要「赞」的念头,再也无法被满足。
qq空间的「毒」,随着大部分用户一起,向朋友圈的迁徙。
它们就像杜甫描写的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迁移」。
和朋友小瑞聊天时,聊到了「朋友圈」,对于他而言,这个话题,好像很深刻。
他告诉我,刷朋友圈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它的重要性,就和一日三餐一样,缺也缺不得。
朋友圈一度让他感到痛苦,但他却好像是痛并快乐着那样,总是无法摆脱,像是吸食了鸦片毒一样。
当每一次发完一条朋友圈后,他都会隔几分钟,就看一下微信。他说,他的「快乐」来自于每一条朋友圈的点赞量,若没有或很少,就会很「难受」。
他判断一条朋友圈是否「好」的标准,就在于有没有人点赞。
在发完一条朋友圈后,如果短时间内得不到赞,就会把它删了。
他还会时不时地查看过去那些零赞的朋友圈,然后删掉。直到后来,他把微信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我说,如果觉得痛苦,就把朋友圈的功能关闭吧。
但却不知道,他已经关过了很多次了,每一次的关闭,就好像是迎接下一次的开启一样。
好在「朋友圈」不像过去的QQ空间那样,能够清楚地记录访客浏览说说的足迹,否则,又浏览过又不点赞,则对小瑞的「伤害」,岂不是更大。
后来我发现,像小瑞这样的人,还不少。他们会因为缺乏点赞数,不断地控制自己发送朋友圈的次数,会不断地设置,朋友圈的可见时间。
其实我挺难理解的,如果只是把朋友圈当做分享生活、记录生活的工具,是不会这样的吧?就像是微博、贴吧与博客那样。
过年和我姐我妹去逛街时,她们一看到漂亮的装饰物,就忙着跑过去拍照、自拍,然后上传朋友圈,等待着赞数。
之后的日子,她们又把这些朋友圈给删了,甚至把朋友圈设成了三天可见。
我也没问她们为什么,只是一直觉得奇怪。
她们的情绪,似乎是随着朋友圈的点赞量的变化而变化。
之前,有很多微信自媒体写了许多带有「朋友圈」关键字的文章,大致都是「不发朋友圈的是怎样的人」、「一直不点赞的都是怎样的人」,这些文章,大多数都在朋友圈疯传。
就像好几年前,许多文章写的「空间设置权限不给人访问的是怎样的人」,是一样的。
/.知乎./这一次,知乎里都有人提问「经常发朋友圈的人是什么心态」。
这些人太把精力花费在朋友圈里了,他们特别在意朋友圈的一切。
因为,当他们在意别人经常发朋友圈很闲的时候,自己不也是闲得没事,常常看别人的朋友圈吗?
我觉得,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朋友圈,会非常痛苦。
大一时认识的同学小许,当时加了她微信后发现,她并没有开通朋友圈的功能。
我以为她只是像小瑞一样,刚好处于某个缺乏点赞的时期才把朋友圈暂时关了,过没几天就会重新开启。
但没想到,直到大二,她的朋友圈,依旧没有开启。
问她为什么不开,她说因为不好玩,没兴趣。
她在生活中,不是忙着去图书馆学习、去兼职,就是忙着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之,她总是很「忙」,忙到没时间去玩朋友圈。
以这种态度看待「朋友圈」,「朋友圈」对她而言,根本就只是个摆设,连工具都不算。相比小瑞,她要快乐得多。
我喜欢这样的态度,但我更喜欢那种不会因朋友圈的点赞次数,而影响自身,并且可以自己给自己发的朋友圈点个赞的人。
这种人,大概和小许一样,生活中有一大堆的事情让她「忙」,并且特别自信,也并不需要把情绪寄托于微信与朋友圈中,这也才是真正的快乐。
或许,像小瑞这样的人,只是还没有找到让自己的生活能够真正充实的东西吧。
以至于,让「朋友圈」对他们而言,就像是鸦片一样,戒也戒不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