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老师看了《女人这次没把自己“弄”病》,建议女人找娅丽老师或陈耀辉博士做咨询。(女人找陈博士做过情绪疏导,陈博士是心时代情绪疏导的标杆,当然是很有效果的。)
永春老师说:“曾经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把曾经转化成资源,转化成养料。孩子当下的表现跟女人之前的表现有关联,这个关联你怎么看?”(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来,把自己当成别人,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看。)
我说:“姐,我感觉你话没说完,继续。”
永春老师说:
从文章中看到,女人还停留在愧疚和自责的情绪里。(勾住了听众的心)想起来小熊,女人主要的感受是对不起孩子,当年我怎么是这样的一个妈妈,怎么能对孩子做出这样的事儿?此时此刻,小熊是女人自责这类情绪的一个载体,想起来小熊的伴随情绪是自责、愧疚(太对了)。由于这种伴随情绪的存在,会让小熊成为禁忌。虽然女人敢于展现出来,但伤疤被揭开,最好处理一下。能把事和情绪分开,女人就会轻松。
我问孩子近期的情况与当年这类事的关系的原因是,我没有看到当时无助的女人,她对小熊做这一切,到底在做什么?她是真的想伤害这个小熊,进而伤害孩子吗?(不是)大概率不是,那她到底在做什么?她在当时面对那个情况,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她这么做到底为什么?这么做缓解了什么?
曾经这个做法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的,(女人曾说,如果可以从头来过,她可能还会选择这么做,因为就当时的认知模式,她没有别的办法,也不具备做其他更好行为的能力。之所以现在能看到当时的行为不当,是因为现在成长了。)
如果以上帝的视角来说,她当年做的就不对,这是评判式的。因为我们学习了,回头看当年的自己,觉得自己怎么是这么差的一个人,这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当年的自己踩在脚下(接纳以前的自己),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想说的是,女人看到当年无助的自己,那她当时选择这种方式得到了什么,到底缓解了什么?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以前女人身上的无助,是不是也发生在了孩子的身上?是不是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女人在当年无助的时候采取了一定的方法,现在面对孩子的情况,也采取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地方?
最后,当年用什么方式最终走了出来,女人克服了多少困难?总结一下,这个总结会帮助当下的孩子。
我今天主要想说的是感同身受这个词……
永春老师的一番灵魂拷问,让女人“哒哒”说了好多:“……这两个场景中跟感同身受这个连接,我还是不够清晰,姐得空了,需要你的详解……”
永春老师说:
第一个场景,小熊那件事,小熊是无辜的,另外女人不是故意的,因为在她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情,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让自己从泥潭中爬上来,她正在找各种办法。她跌跌撞撞向四面八方在寻找出路,这个过程中,她有很多的无力感,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她终于在围墙中撞开了一个出口,她解放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她做了一些她自己当时不太想做的事情,比如她把小熊伤害了。
是的,我们看到她当年做了很多不应该,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她一直在想办法,她当时没能找到更好的办法,她当时并不是故意的,我们看到这些,同时看到她当时内心的各种纠结。
第二个场景,女孩子那段时间,在学习相关的事上遇到了困难,他表现出来的是不学了,不上学了,不听父母说话了,他可能还脾气暴躁。我们看到这个孩子做了很多不应该,我们还要看到,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想让他这样,这样躺平下去可怎么办?我们有没有真实的看到这个孩子,那个时间段,他遇到了天大的困难,他四面八方地去撞墙,想找一个突破口。他可能表现了一些攻击行为,不主流的行为。孩子面临了巨大的困难,我们要看到他的各种不容易。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女人、小熊和她孩子面临困境努力要挣脱的那个状态,同时放在眼前?
女人作为第一个场景的当事人,认真体会一下自己当年的状态,体会当年自己的不容易,而不仅仅是批评自己当年错了,体会到当年并不是故意,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但没有完完全全做成。那么女人这个感觉体会的是不是就能够更容易一些?
第二个场景,女人孩子的状态和女人当年的那个状态,是不是非常的相似?
放下第一个场景中的评判,先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同理共情第二个场景中的孩子,如果做到了,是不是一种感同身受?
女人说:“太牛了,你的这一点,跟院长连线那个指导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你又把这个点掰开了揉碎了,特别的详细。”
成长日记:
1平时没少走路,没想到上半年运动量还是少了。第一次跟着亚娟老师跳舞,前胸肿胀着疼,胳膊疼得感觉要废掉了。练了几次好多了。贵在坚持。
2前几天擦个粉儿,卡粉卡出了新高度,赶紧在脸上花时间花精力花钱,经过一周的调整,稍有好转。从“不好”到“好”,需要一个过程,脸是这样的,啥不是这样?
3情人节的直播,感谢朋友们提的意见:重复的话多,很多互动没看到,列个大纲逻辑会不会更强些?还有啥问题,欢迎私信。
4跟总部同事一起去
参加个会议。说到目前她的家庭,她说:“虽然俩宝,但公公婆婆人特别好……”这一张嘴就知道这生活错不了。她干的是之前我干的岗位,后来工作量比我那时候还增加了,我说:“你现在的一摊子事要是让我干早都有情绪、着急了,你是咋做这么好的?”同事笑说:“每接触一个新活,就想又学了一个新技能……”认知模式决定你的生命状态。这同事从大学毕业到单位,一路从部门文员到办公室主任,再到财务关键岗,全靠的是自己的实力。从来没让老板的话掉地上,不在办公室乱说话。所以每次有提升的机会,都少不了她。跟这样的人做同事,能学到很多。
5我即想减肥又喜欢吃面还得吃饱,我即想下火又不会放过每一次吃辣椒的机会,所以我就得接受减不下去和下不了火的现实。这就像有些家长一边做着咨询一边不信任咨询师,那你注定效果就慢。
6有人问我:“你身边高人多,每个人给你出个主意,你的问题好解决。”高人是很多,但我还没有勇气见人就哭诉。我跟叶雪白老师、姜瑞敏老师、陈彦东老师、闵晓静老师、永春老师、方瑜老师、娅丽老师或哭诉或大倒苦水,但路子是用院长的连线做航标,按我的咨询师陈博士、咏梅老师走。遇到问题不能做祥林嫂,也不能老换咨询师,每个咨询师有自己的认知和方法,虽然这个圈内的咨询师大方向上一致,细微处有差别。如果是孩子做咨询,经常换咨询师,孩子会崩溃。所以做咨询得找心时代的咨询师,跟院长的理念一致,大方向上都一样,只用听话照做,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改观。当然自己学习不能停,咨询师是阶段性的拐杖,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独立行走。
7开学第一周,如果是以往我肯定要跟老师联系,多“关照”孩子。但我选择了安静,选择尽可能让孩子多一些自己疗伤的空间和时间。家长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老师,还想让老师跟自己保持一致地觉得孩子是不正常的,对孩子元气的恢复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做我们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特别感恩老师在百忙之中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