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话慢慢不再流行,总有一些事渐渐不再有人愿做:为什么?
我们口中渐渐消失的话儿

1.别回家了,上我家睡吧。
2.你办事去,我帮你带小孩。
3.没事上我家吃饭去。
4.没问题,这事我帮你搞定。
5.是不是缺钱用,我给你。
6.你父母还好吗?
7.姑娘,你长得好呀噻。
8.借车给我下趟乡,好吗?
9.你家住哪啊?几区几幢几楼?
10.你这么多钱,怎么挣来的?
渐渐不做了的事:

1.玩戴草帽的扑克。
2.身上揣一些角票出门。
3.大家凑钱一起搓一顿(打平伙)
4.相约去乡下帮谁插田。(多去扯菜)
5.骑个单车出门。
6.有事没事上人家串门。
7.几个人一起消灭一大碗肉。
8.打开收音机边走边听。
9.晚上睡觉不关门。
10.一个人搬把椅子到楼下看月亮。
还有这些: 哪去了?

1.城里的泥巴路
2.街边的邮筒
3.脚下的蟋蟀叫声
4.乡下的基耕路
5.景福坪
6.乡下屋顶上的烟囱
7.乡下晚上那照泥鳅的灯
8.长寿街的夜市大篷车
9.用盐水瓶装的谷酒
10.大瓷把碗(有盖的)
而这些,仍然还能看得到——

1.打人参米的
2.剃上门脑的
3.沙发翻新的
4.收破烂的
5.算八字的
6.门拉手上塞传单的
7.擦皮鞋的
8.赶牙猪的(种猪)
9.排队领免费早餐的
10.送报纸的

不老的是时光,是山水,是年轮;不朽的是价值,是故事,是风光。
不再脱口而说出的话,不是喉咙痛、不是口才差、那是因为什么?
不愿再做的事干的活,不是累不是苦更不是丑,那因哪般?
好耍的找不到了!
好吃的不那么多了也不放心了!
好看好听的要打灯笼找了!
不太喜欢的可由不了你的眼睛耳朵!

有人要问:怀旧有用吗?那怎么你还保存着发黄的相片和定情物?
社会要发展,旧的要拆迁,势必要人面临爱好与习惯的割舍:于心何忍?何去何从?
新与旧、老与少、繁与简总在拉锯:最终是乖乖让路还是各踞一方?
有很多人离开家乡,不是因为这些,而是想挣了钱回家花;更多人选择呆在家乡,乃是舍不了这一方热土水土!

高铁就要通了!
手机都快淘汰了!
你还怀想着景福坪,暗暗讨厌着肯德鸡?但是,相信你怎么也不会讨厌自己的家乡——因为听说你还看皮影戏。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大家别把自己关在家中,说想说的话,干喜欢的活,大块吃肉,受得住沙发翻新师傅摩托上的小高音喇叭。
因为家乡不可能面目全非,山仍青、水仍清、鸟仍鸣、人仍亲。(文/朱英/原味家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