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
我们是一家机床行业的toB型企业,产品主要是给机床提供大脑和四肢。现在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 一方面,行业处于转型升级期,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既要尝试新行业、新技术,追求新的增长点;也需要把工作做细,进一步挖掘C端、B端(机床厂)及自身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扩大组织规模。另一方面,管理层大多是技术出身,缺乏管理经验和能力,影响决策速度。 因此,对于非核心业务或产品,我们尽量通过买或合作。我们想问的是: 1、 新技术新行业方向,应如何兼顾速度、规模与成本? 2、 应该先满足B端需求,还是先满足自身提高研发、生产效率的需求?如何平衡? 3、 小微企业要想做强,必须做大吗?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改进?
二、老师建议:
1、每个管理者都应该有二维四象限思维
当遇到了一个两难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这两难是不是真的对立?通常情况下,是因为自身的能力和精力遇到了瓶颈,难以兼顾,而不是这两者谁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走向管理者的第一步,你要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然后借助别人的力量,帮你在某一个象限中实现平衡。比如,你的研发能力强,你就带着工程师去研发新技术;然后让更了解B端用户需求的人去组队,更好地服务客户。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为成功的管理者?----首先是,他们从思考的维度上就限制了自己的方向,成为管理者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向他人求助,有效组织团队。
2、如果必须扩大规模,有两种模式给你参考
一是新人做老事,老人做新事;二是新人做新事,老人做老事。
区别在哪里呢?
第一种模式是新人做老事,老人做新事:所有成熟期的企业,它是靠产品,靠制度,靠流程起作用,人员的变动不会对产品和公司造成损失,这样的工作就可以交给新人去做。“老人”,在业务上开疆拓土,在技术上攻城略地,从战略规划上帮助公司快速抵达下一个新阶段。---技术创新
第二种模式是新人做新事,老人做老事:业需要模式创新,遇到的挑战是思维模式的改变。老人可能很难理解并适应新的改变,不如让老人继续做老事,作为战略防守,为模式创新的结果兜底。而新形式、新模式的尝试,交给靠谱的新人,他们天然具有适应新事物的属性。---模式创新
3、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匹配不同的团队
一个完整产品的生命周期依次是,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品已经处于成熟期了,目标是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就是让产品多元化去获利。如果为了战略防守,那就适合交给老人去做,他们能保证处于成熟期的产品持续盈利。
产品处于投入期,需要加大创新力度。那适合交给新人团队去做,他们拥有更强的创造力,能促成产品的快速上线。团队不只有一个选择,BOOS一定要协调不同团队的不同动作。
4、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控制管理幅度
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不要盲目扩张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个人可以管理几个人。个人正常的管理幅度在过去是6个人,现在沟通效率提高的环境下,是10人。如果团队人多了,宁愿有层级,也不要盲目扩张管理的幅度。
5、小企业要想做强,必须做大吗?
只要把一个单点做得非常强,企业不需要做大,你就可以服务很多人。做强不是一定要做大,甚至有的时候,做大反而会做不强。
三、思考
企业从创业--成长 --成熟--衰败有个过程,很多企业看不到成熟--衰败,是因为不断推出产品,不断更新企业创业--成长 --成熟的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我的想法;1.如何兼顾速度、规模与成本,首先是企业盈利的问题。有钱才有实力做其他的事。先得保住原有市场,保住盈利能力,才能资本去创新,既然熟悉这个行业,就要努力找到客户真正的需求。最好从自己原来技术上叠加,满足小众的个性化需求 。如有资本实力,尝试新行业、新技术,追求新的增长点,但前期资本和人力投入大,另可请猎头挖行业内人减少学习成本。2.满足哪一个,是看企业资源,先吃饱饭,才能能力做其他的事。根据现有资源来安排。3.日本很多小而美的企业,我们一直强调大,结果在做大过程中,忘记主业忘记目标,大而弱反而被市场淘汰了。小而美难道不香吗?
对于个人的思考 :从企业发展想自身的发展---上周与原来领导沟通,对于制造行业的生存困难我们都有共同的看法 ,他对我现在工作行业非常赞同。我们没有能力创业 ,但我们有机会选择有发展的行业。对于自身的发展,除了自己在专业 和管理能力上的精进努力 ,要依存企业发展这个好有大环境才能过得舒适。毕竟锅里有了碗里才有。从企业各个需求想自己---术业有专攻 ,在自己专长范围内拓展从财务到税务到管理,做优势的加法,换行从头学习年龄不饶人了。小而美---别人多好我不羡慕,现在的状态是我努力多年的结果 ,坚持自己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成长!
网友评论